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七十年回响

(来源:中国航空报)

赵晓彤

  那是一个黄昏,完成讲解结束后,我独自伫立在航空工业宝成三创文化馆的窗前,看夕阳透过巨大的玻璃窗,为馆内陈列的老照片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

  作为文化馆的讲解员,这里的每件展品我都熟稔于心。然而,当我又一次驻足于那个存放着建厂最初记忆的展柜前,目光掠过那些黑白旧照片,如此专注地凝视着被放大的“建厂批文”影印件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攫住了我。那枚穿越了七十年时光的鲜红印章,在柔和的灯光下,仿佛不再只是一个静止的展品,而是一颗依然在沉稳跳动的心。

  七十年,绝非一个空洞的数字,它是有温度的,就藏在这页被无数人凝视过的薄薄纸影里,经由我的血脉,与此刻作为讲述者的我的心跳,发生了共鸣。

  我的童年,是被圈定在这片厂区独有的方圆里。那时,世界很小,我的玩伴清一色是“厂子弟”。我们都无比熟悉下午六点响起的广播声,像一个准时的号令,召唤着大人们下班。我会趴在窗户上等待着厂门开启的那一刻,大人们乌泱泱地从厂区流出,“28大杠”上清脆的叮铃铃声也传入家属区的各个角落,那是一个时代的背景音。

  空气里弥漫着挨家挨户蒸馒头时飘出的甜丝丝的麦香,也在夏夜空气中弥漫的花露水与痱子粉的清冽,还有来自窗外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工装上那股淡淡的、属于肥皂与阳光特有的洁净气息。姥爷早已退休,他们的故事于我,像是藏在樟木箱底的老照片,模糊而遥远。彼时的我并不知道“奉献”为何,只觉得这片天地里的一切——父辈相似的忙碌身影,到老师们提及宝成时那份不自觉的骄傲——都理所当然,如同日出日落。这片土地,用它特有的方式,将一种名为“航空人”的基因,无声地织进了我生命的底色里。后来,我读了书,走了更远的路,那家属区里孩童们的欢笑声,早起楼下早点铺子的叫卖声都渐渐淡出我的生活。我以为我早已将它遗忘。直到兜兜转转,我以一名新员工的身份再次走进这片厂区,当那久违的、浑厚的律动再次通过大地传到我的脚底,我才猛然惊觉——它从未离开。它早已作为一种生命的节拍,沉入我的骨髓,成为我精神世界里无法磨灭的胎记。

  七十年,该是怎样一条浩荡的长河。那源头,是像我姥爷那样第一批拓荒者用青春与汗水汇入的第一股水流。于我而言,这条长河最初的涟漪,并非来自轰鸣的车间,而是来自姥爷茶余饭后那些翻来覆去的老故事——是关于如何在一片荒地上打下第一根桩基,是关于寒冬腊月里如何用冻僵的手安装第一批设备。这些故事的细节我已模糊,但它们共同塑造了一种关于“创业”与“扎根”的朴素认知,这种认知在我心中破土生长,汇聚成一个更为清晰而崇高的回响,那便是“航空报国”。这四个字,不是标语,而是姥爷那一辈人用奋斗定义的信仰。而我,以及身边所有的厂子弟,便是在报国精神中长大的一代。这片土地,用它特有的文化,将一种名为“归属”的基因,织进了我们生命里,早早让我们懂得了何为“家园”的安稳。

  如今,轮到我站在这条长河的此岸。作为一名新的航空人,我眼中的宝成,既熟悉又陌生。我时常感到一种惶恐,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惶恐。我所贡献的微小力量,是否能承载起那跨越七十年的沉甸甸的期望?

  但当我再次凝视那张批文,我忽然明白了,先辈们交付给我们的,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车间与机器,而是那股在荒原上开凿绿洲的勇气,是那份将冰冷钢铁赋予温度与生命的匠心,是那个让这片土地永远“轰鸣”下去的信念。这,才是航空人薪火相传的灵魂。我想,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不仅是做一个虔诚的传承者,更要做一个勇敢的开拓者。

  窗外,晚霞温柔地漫过这片熟悉的厂区,七十年的光影,仿佛在这一刻重叠。我们这一代人,将不再只是故事的聆听者,而是新故事的创造者,去定义这片土地新的坐标。我看见无数个像我一样的年轻面孔,正从老一辈开创者手中郑重地接过那支无形的、燃烧了七十年的火炬。

  这火,从未熄灭。它在我掌中,温热地跳跃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七十年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