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乐见更多文艺家走进大众中去

  田闻之

  最近,“公园里的艺术家”火了。紫竹院公园,学院派演奏家身着便装、手持竹笛,笛声清脆伴随着叫好声声。围观的人群中,有人主动点歌、有人轻声哼唱、有人即兴伴奏,演奏者无不真诚回应,遇到不太熟的曲目也会认真说道:“等练会了,再来交作业!”

  这样的场景,在北京并不鲜见。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每逢节假日或传统节气,悠扬的民乐便会响起,前几天唢呐演奏家王向阳的一首“生日快乐”让点歌的小朋友兴奋得手舞足蹈;莲花池公园曾迎来歌唱家魏广德的演唱会;中山公园见证过驰骋国际赛场的杂技演员与市民一起抖空竹……越来越多的专业文艺工作者来到人民中间,丰富着大众文娱生活,也成为城市的文化景观。

  你表演、我喝彩,你起舞、我共舞,你提需求、我“交作业”……一幕幕生动场景,让人看到了文艺与大众的双向奔赴。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文艺资源。这些年,各区各部门也积极利用自身有利条件,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贴近性可及性。从扩增演艺空间到打造“大戏看北京”品牌,从拿出真金白银资助扶持艺术创作生产到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力争创造更多“在身边”的文化产品,让市民有更丰富便利的文化体验。

  文艺要走到人民当中去。80多年前,“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这一主张回应了“为什么人”的问题,也为社会主义文艺奠定了基本价值底色。此后,文艺工作者纷纷走进群众、反映生活、记录时代,创作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送文化下乡”“送欢乐下基层”,把舞台搬到田埂之上、厂矿之内、校园之中、民居之旁。而今天新大众文艺的火热也生动说明,文艺的活力源泉在大众中,大众文艺有着广阔空间。

  “送文化”,也是“取真经”。没有生活作为文艺源泉,创作就会苍白枯萎。过去一段时间,文艺渐趋专业化、精英化,不时陷入“曲高和寡”的尴尬。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文艺才有旺盛生命力。那些带着烟火气的作品,那些鲜活而滚烫的表达,才最直击人心。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人民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深度,参与着文艺的创造、传播、评价。走出方寸天地,迈向广阔世界,将创作触角向基层延伸、向普通人延伸,是当代艺术家们常学常新的实践课。

  把镜头聚焦人民,把笔触落到人民,把评价交给人民,新时代的文艺才能也必将涌动新的活力。“开门即见文化”“转角遇到艺术”,城市也将氤氲更加深厚的文化气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乐见更多文艺家走进大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