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和美乡村入画来 产业兴村润民心

(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富玲燕 通讯员 徐卉 姜宪伟 摄影记者 闻人达 部分图片由南湖区委宣传部提供

  白墙青砖黛瓦,小桥流水人家,藏在绿意里的“网红”咖啡馆,童趣满满的游乐场……走进嘉兴市南湖区的乡村,游客们举着相机或手机穿梭其间,定格河道两岸的灵秀景致,抓拍街巷里的烟火气息,处处一派和美景象。

  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如春风拂遍浙江大地,为乡村振兴播下希望的种子。20多年来,南湖区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村庄人居环境持续提升,乡村旅游、数字农业等业态蓬勃发展,绘就了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如今的南湖区,实现从“一处美”到“全域美”的全面升级,从“环境优”到“文化盛”的内涵提质,从“产业兴”到“全民富”的价值跃升,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发展活力持续迸发。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至1.41,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面子里子双提升 乡村旧貌换新颜

  “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相比,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凤桥镇三星村村民陈大爷感慨万千,“以前村里环境不好,路也不好走,想进城买点东西,得折腾大半天。你再看看现在,环境好得没话说,还有这么多游客来旅游,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这些年,在“千万工程”建设中,三星村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从退散进集、“三改一拆”到“五水共治”,让村庄的环境美了起来。特别是通过重点实施河道治理、“碧水绕村”等民生项目,河道水质长期保持在Ⅲ类以上,让清水绿岸成为常态。

  不仅如此,三星村还建设了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文化礼堂、运动健身中心等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成为村民们日常休闲、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村里还常态化开展全民阅读、科普教育、户外拓展等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不单单是三星村,20多年来,南湖区的农村环境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南湖区累计建成美丽乡村精品线7条、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1条、省级未来乡村8个、市级和美乡村示范片区2个,全区市控以上断面Ⅲ类水比例达100%,荣获全省治水最高荣誉“大禹鼎”。

  在扮靓乡村“面子”的同时,南湖区更注重厚植文化“里子”。全区拥有47家农村文化礼堂,成功创成全省农村文化建设示范区,并实现省级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镇全覆盖。同时,舞龙舞狮、戏曲表演、文体联赛等众多活动的开展,不仅让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愈发丰盈,更以文化为媒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为破解单一村庄资源有限的难题,南湖区还创新探索抱团发展模式。以凤桥镇三星村为重点村,推进“大三星”片区组团发展,将凤桥镇联丰村、永红村等7个行政村纳入发展“大盘子”,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享、产业联育”打破村域壁垒;余新镇跨域连片打造“渔里问道”和美乡村示范片区,通过盘活村集体资产、链接农企和社会资源、推动青年入乡发展等方式,以组团式乡村运营推动乡村振兴……

  在南湖区,“千万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过上了美好生活。

  科技赋能强产业 激活共富新引擎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发展是根本。

  分离、抛光、筛选、打包……走进浙江绿康米业有限公司,发现大米加工车间内见不到工人的影子,满眼都是隆隆作响的机器,稻谷从一个巨大的漏斗进入生产线,经过精细的加工程序,变成一袋袋大米走下生产线,由传送带直接运送至仓库。

  “这条2024年3月投产的数字化生产线,年产优质生态米8.4万吨。”嘉兴市绿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应超说,数字化加工线的顺利投产,得益于公司多年来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坚持。

  作为深耕本土的农业龙头企业,嘉兴市绿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的优质稻米新品种新技术综合示范基地和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基地。该公司在2020年延伸产业链,成立浙江绿康米业有限公司,建成年产8.4万吨优质生态米项目,实现从“一粒种子”到“一袋好米”的全产业链覆盖。

  此外,绿康米业还通过开发稻米文化、农耕文化旅游项目,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及农产品品质,塑造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农业产业品牌,走出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稻”路。

  绿康农业的蓬勃发展,正是南湖区在“千万工程”指引下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南湖区重点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并通过农文旅融合、品牌建设等方式提升产业附加值,为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力,拓宽强村富民之路。

  做精做强“土特产”文章。南湖区积极培育壮大稻米、水蜜桃、葡萄、生姜、蜗牛等五大特色产业,并打造了一条年产值超十亿元的土特产全产业链。同时,借助电商直播、农产品展销会、农超对接等多种渠道,拓宽品牌传播与销售路径,让特色农产品走出嘉兴、走向全国,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通过土特产让村民鼓起钱袋子的同时,南湖区更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纽带,推动产业发展向多元融合迈进。南湖区实施美丽经济专项行动,打造了多个特色农游品牌,吸引带动乡村新业态147个,乡村旅游年收入超亿元,“开往春天的幸福101”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实现了从“环境美”到“经济活”的良性循环。

  如今的南湖乡村,产业有根基、发展有活力、百姓有奔头,以“千万工程”为笔,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的崭新画卷。

  “千万工程”解锁乡村无限可能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执行会长王文坚:

  走进三星村,我深切感受到了“千万工程”的卓越成效,这里早已打破了我对传统农村的刻板印象,现代感十足的整体设计与江南水乡的园林韵味巧妙相融,公共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更是一应俱全。在这里,村民们的生活品质丝毫不输城市,幸福感扑面而来。

  绿康农业同样让人欣喜,嘉兴大米公共品牌凭借过硬品质,不仅打响了知名度,更收获了亮眼的市场销量。这背后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也让人看到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无限可能。

  全链条产业赋能现代农业

  新民晚报国内部主任记者毛丽君:

  绿康农业作为打通“田头到餐桌”全链条的综合型农业企业,以多元举措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公司通过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开展自主育种,同时搭建高效产销对接渠道,既实现产品质量全程可控,又精准锚定市场需求,让优质农产品直达消费者。同时,企业不止步于单一农业生产,更深挖稻米文化内涵,创新开发农耕旅游项目,丰富农业价值维度,让农业既有产业效益,又具文化魅力,勾勒出现代农业的多元发展路径。

  “甜蜜经济”助推乡村发展

  郑州晚报编委、县区部主任杨莹:

  三星村环境干净整洁、充满现代气息,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乡村的固有印象,传统与现代在此完美融合。尤其亮眼的是当地以水蜜桃为核心的“甜蜜经济”,不仅靠现代科技赋能农业生产,还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系列衍生产品,将水蜜桃打造成辨识度十足的文化标识,产业布局极具前瞻性。这里的乡村从生态环境的提质升级,到特色产业的创新突破,再到城乡融合的稳步推进,彰显出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与广阔前景。

  “千万工程” 让乡村有奔头

  南通报业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曹龙军:

  从整洁宜居的村容村貌,到年产值超亿元的特色农业,再到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走一趟三星村,真切感受到了“千万工程”的深刻内涵。在这里,乡村振兴从不是空洞口号,而是田间地头的丰收图景,是邻里之间的烟火气息,更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改善与发展实效。三星村用实打实的成果,生动诠释了“千万工程”的实践价值,让乡村既有颜值质感,更有民生温度,满是看得见的奔头与希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和美乡村入画来 产业兴村润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