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演唱会缘何成“行走的GDP”?

(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图片由AI生成    图源网络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

  2435场演出、200亿元票房收入、2571万人观演……今年前三季度,演唱会经济量价齐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更折射出文化消费的强劲活力。

  当“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成为当代年轻人文化消费的新风尚,一系列新兴消费动态也随之涌现:演唱会周边消费热度攀升、赛演融合模式兴起、文旅体融合态势凸显。当下,演唱会已不只是一场音乐盛宴,更是一股强劲的经济动力,引来诸多行业的消费热潮。

  为何会一枝独秀?

  演唱会成为各地的“香饽饽”,绝不仅限于“门票小账”。与过去相比,演唱会的“迁徙”效应更值得人关注,它不像电影消费,有明确的地域限制,演唱会可直接虹吸城际间百万人口,带动餐饮、住宿、交通、零售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以香港为例,红磡体育馆每年门票直接收益就超过14亿港元,每场演出可带来高达300万港元的直接消费,带动周边商圈夜间消费增长35%。

  “从一线城市到区域中心,从实体演出到虚拟偶像,演唱会经济已从单纯的文艺演出变为综合的经济形态。”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宁波市一流强港与新型贸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李雪艳认为,一个城市的消费新引擎首先要从现象级的持续热度中诞生,类似黄金周、“双十一”、消费券等都体现了这种规模化的刺激。只不过,演唱会作为“升级消费”,不再是简单地刺激大众化、存量化消费,而是围绕高溢价消费群体,进行深耕细作的市场挖掘。

  有人认为,互联网更精准的线上预售、社交媒体营销等,满足了“粉丝社群”的互动体验渴望。也有人认为,沉浸式音效、高科技舞台设计、智能灯光系统乃至VR/AR技术的应用,也极大地提升了现场演出的感染力。“原本,舞台是60×60米,现在延伸到80×100米,并增加了梯台、激光灯、顶级音响等,让现场感官明显得到了质的提升。”北京中诚星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玄永介绍。

  据相关数据显示,过去,仅4%的人愿意花2000元以上的价格观看演唱会,50%的人不接受任何溢价。而现在,近八成年轻人在过去一年平均看过3.5场演唱会。“很多年轻人看演唱会会发朋友圈,还有人选择‘暗戳戳露门票’‘混九宫格’等含蓄方式分享。这种社交媒体上的二次传播,进一步延续了演唱会的‘流量’。”李雪艳认为,这种高频次参与更加表明演唱会不再是偶尔的奢侈体验,而是年轻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享受演唱会门票的群体中,2024年35岁以上的群体占20%以上,同比提升2%,中年消费者“更愿意花钱买快乐”这一现象的趋势化,更容易带动家庭消费提升,进一步让演唱会经济从垂直领域消费转变为全民产品。

  “周边经济”蓬勃发展

  演唱会的经济价值早已超越了其门票本身,一条更长的价值链与消费新蓝海正围绕“周边”蓬勃展开。

  据了解,一场演出下来,小到饮料烤肠、应援物料、编发辫等摊位的收入能达上千元,大到围绕明星官方IP的衍生品,如玩偶、联名服饰的销售可高达百万元。

  相关数据显示,四川达州首创的“凭票根享全城优惠”模式,5天内撬动关联消费突破4900万元,餐饮销售额环比增长7.7%,住宿环比激增48%;长沙某顶流明星演唱会,四晚吸引了近14.9万人次入场,直接带动文旅消费5.18亿元。

  “看演唱会是我很多朋友周末的‘标配’,一张高铁票,一天‘快闪’到另一个城市,既能见到喜欢多年的偶像,还能体验当地的美食风景。”很多“深度乐迷”会根据演唱会日期制定“特种兵”日程,在短时间高频次、跨城市地追星。

  “音乐节的女性粉丝在50%以上,八成的音乐节都会注重女性关怀。为此我们配备了卫生用品,提供防晒、卸妆用品等满足女性户外观演需求,还推出了女性免费接驳车、专用休息区等服务。”玄永说,这些服务既有免费贴心物资,也有平价衍生品售卖,属于第三方合作与主办方协同推进的个性化服务。

  不仅如此,一场演出的顺利进行,亦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场地、治安、消防等力量不可或缺,这也催生出诸多“演出+政府”合作模式。记者采访发现,很多演唱会甚至跳出了场馆限制,如上海通过多地标联动打造“主题体验矩阵”,山东通过“乐迷福利包”精准引导客流至景区、酒店、餐馆。许多地方政府也将大型演出视为拉动消费“短平快”的利器,开出数十万甚至百万元以上的奖励以及百亿补贴等“鼎力支持”。

  从演唱会看消费文化走向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南方地区演唱会场次达412场,占全国总场次的76.9%。华东、华南地区演唱会场次位列前二,占据了全国超六成市场。其中,广东、上海、浙江成为大型演唱会演出场次最多的三大省市。

  “一方面是这些地区的人群消费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是当地的文旅体综合牌打得好。”玄永举例,环太湖湾一带吸引的是江浙沪三地人群,加之当地成熟的旅游业态和城际交通,使之在演唱会票房上遥遥领先。

  此外,“下沉”风潮也日益明显,今年前三季度全国45.6%的拼盘演唱会和超四成的音乐节都在三线及以下的城市举办,反映了文化消费的更深层次普惠。如草莓音乐节、沉浸式剧场、海外艺人内地首站等新形态演出,更擅长在三四线城市低成本“试水”,之后再做“从1到N”的市场化复制。

  “小镇青年点亮了电影院,也用热情捧起了演唱会。”有网友这样描述。对于许多人而言,长途跋涉到大城市的成本高昂,演唱会开到“家门口”,穿着拖鞋下楼就看演唱会,可以极大地激发本地观众的消费兴趣。

  但是演唱会基本盘的构建,对城市的综合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便捷审批的流程、稳定的消费实力、一流的场馆设施都在考验着当地的项目管理能力。此前,也不乏一些城市因设施不到位、组织混乱、虚假宣传、黄牛抢票而导致“翻车”。

  “城市搭上演唱会红利,最终还要看能否巧妙地融入当地的消费场景,延长消费链条和时间,打破传统的‘消费孤岛’。”李雪艳表示,强大的内容IP、政府的协调引导、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以及现代科技应用的有机结合,演唱会经济才能够有效激发文化消费活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演唱会缘何成“行走的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