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浙江、四川等多地中小学的秋假安排,让“春秋假”这个看似遥远的概念,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场景。
春秋假制度的设立,是育人制度的创新。商务部等9部门日前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指出“优化学生假期安排”“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此前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纳入其中。设立春秋假,既能让孩子在时令之美中放松身心,也能为教育留出呼吸的空间,蕴含着多重积极意义,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春秋假并非简单的假期增减,而是教育理念的科学转型。在确保总教学时长不变的前提下,将假期适度拆分、错季安排,既顺应自然节律,也有助于学生在张弛有度中保持学习热情。春天识草木、秋日悟丰收,让教育回归育人本真,让学习融入生活实际,这正是春秋假探索的深层价值所在。
从经济社会发展视角看,春秋假具有多重正向效应。家长“孩子上学后,全家出游机会只有冬夏”的感慨,折射出了当前假期结构的现实矛盾。长假集中出行造成的景区拥堵、体验下降等问题,不仅影响出游体验感,也制约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春秋假的设置,通过引导错峰出行,既能缓解传统假期的服务压力,又能激活春秋两季消费市场,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但需要看到的是,要让政策的美好愿景落地,还有不少现实问题需要直面。双职工家庭面临的“看护焦虑”、教学进度的科学安排、假期内容的有效设计、区域差异的统筹兼顾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这些挑战既考验政策制定的精准度,也检验着基层执行的创新力。
推动春秋假制度行稳致远,需要构建系统化的保障体系。这项涉及教育、文旅、人社等多部门职责的教育改革,必须强化协同配合。比如,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快推动“家校假期同步”,让家长“能休假、敢休假”;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让假期不仅是“放”,更是“有得放”“放得好”;尊重区域差异,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实施路径,避免“一刀切”带来的新问题等。
“放”不是目的,“育”才是根本。期待有更多的中小学生,在每年最好的季节里,拥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浪漫与豪情。(鞠培霞)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