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何治强 彭银
冬日的黔东南带着几分寒意,连绵的山林静默于清晨的薄雾里。越过山林,黔东南州剑河县岑松镇塘脚村一栋栋褐色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道上,一排崭新的红色消火栓点缀其间,与古朴的村寨相得益彰。
“预备,开始!”一声令下,村民们熟练地打开消火栓门、取出消防水带、连接出水枪头……一股强劲的水柱喷涌而出,围观的村民纷纷拍手叫好。
“过去水源不足,消防安全是我们最大的心病。现在好了,消防管网覆盖全村,消火栓就安在家门口,大家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看着清澈的水流从新安装的消火栓中涌出,一位村干部欣慰地说。
这一幕,正是贵州省全面完成全省2148个50户以上农村木质房屋连片村寨“水改”“电改”任务的生动缩影。
文化遗产保护与安全挑战并存
筑牢防线刻不容缓
贵州拥有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木质结构房屋村寨,这些村寨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然而,这些独具特色的建筑,因存在木质材料耐火等级低和传统基础设施落后的短板,面临着严峻的消防安全挑战。
为切实筑牢农村消防安全屏障,贵州连续两年将“水改”“电改”纳入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省级财政共计安排补助资金7.2亿余元开展“水改”“电改”:2024年启动实施,完成1191个50户以上木质房屋连片村寨“水改”“电改”;2025年继续将剩余957个村寨“水改”“电改”作为省级“十件民生实事”持续推进。
“推进50户以上木质房屋连片村寨‘水改’‘电改’工作,具有极其深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村寨不仅是文化的瑰宝,更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家园。保障他们的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黔东南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居住习惯影响,我们的村寨房屋密集,且多为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惨剧。”
数据显示:2023年以前,该州50户以上农村木质房屋连片村寨尚有819个村寨未实施“水改”、1133个村寨72151户未实施“电改”,涉及约20万人。2024年至2025年,黔东南州“水改”“电改”任务占了全省任务量的90%,已然成为这场安全攻坚战的主战场。
为把这项事关广大农村群众安全和发展的民生实事办好办实,黔东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出台《黔东南州50户以上农村木质房屋连片村寨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作方案》,编制标准化技术导则,打响了一场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卫战。
精准施策与全程监督
确保工程质效兼优
“水改”“电改”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贵州山区地形复杂,村寨布局各异,如何做到既统一标准又满足个性化需求?为此,黔东南州创新提出了“标准化+个性化”相结合的工作思路。
“我们按照村寨大小不同制定了4套‘水改’标准化施工图集,按照房屋面积大小不同制定了3套‘电改’标准化施工图集。”黔东南州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拿出厚厚一摞图集展示说,“每个村实行‘一村一方案’,统计建设材料用量,这样既保证了规范施工,又能贴合不同村寨的实际需求。”
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镇下郎德村,消防管网沿着蜿蜒的村道铺设,消火栓的布置既考虑了消防要求,又兼顾了村寨的整体风貌。
政策的成效,关键在民生,落脚在受益。这一点,在凯里市龙场镇平寨村石龙寨村民罗师傅的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他一边安装消防管道,一边说:“在家门口干活,日赚150元。项目建成后村子的消防用水有保障,住得安心,这是双重实惠。”
罗师傅道出了“水改”“电改”项目的创新机制——将项目劳务全部交由村集体或村级施工队承接,既保障工程质量,又让收益最大限度留在乡村。据统计,2024年黔东南州共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5888人次,发放劳务报酬7181万元。这一做法,不仅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又让参与建设的村民熟悉设施布点布局和使用流程,为后续管理使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既是建设者,也是受益者。”罗师傅笑着说,“自己的家园自己建,钱也赚到了,质量有保证,后续会使用,一举三得!”
为确保工程质量,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省消防救援总队编制印发《贵州省50户以上农村木质房屋连片村寨“水改”“电改”技术指南(试行)》《贵州省50户以上农村木质房屋连片村寨“水改”“电改”实施及验收导则(试行)》,从“水改”“电改”的基本内容、技术要点、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为各地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保障资金安全,确保干成事、不出事,黔东南州构建了包括专业监理、部门监督、人大和政协调研乃至反腐整治在内的“全程监督”体系。
“专业监理抓施工质量,部门监督盯过程规范,调研和反腐整治防群众利益受损。”黔东南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各环节协作才能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当地还创新引入了“村民监督员”制度,由村民推选代表参与工程监督,进一步筑牢监督网络。
长效管护润泽乡村
安心灯火照亮未来
冬日黄昏,寒意渐浓,而黔东南州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的工作人员却没有停下巡查消防设施的脚步。
“这些设施是我们的‘保护神’,必须管护好。”黄岗村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村里已建立专门的管护制度,明确专人负责消防设施的日常检查和维护。
根据《贵州省50户以上农村木质房屋连片村寨消防建设专项行动方案》,项目验收后,将严格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维护”的原则,及时移交给“水改”所在地乡镇(街道)、村委会和“电改”农户管理、维护。
“州级已制定‘水改’‘电改’验收、移交的具体要求,明确管护主体和管护要点。”黔东南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要改好,更要管好,确保这些消防设施长期有效发挥作用。”
在肇兴侗寨鼓楼与花桥畔,红灯笼渐次亮起,改造后的电线安全地隐藏在绝缘管中。“大家都说改得好。”村民吴叔指着藏进绝缘管里的电线感慨道,“以前那些老旧线路不安全,也不美观。现在改造好了,整个寨子都清爽安全了。”
从铜仁到黔南再到黔东南,越来越多的贵州村寨正在告别火灾隐患,迎来安全安心的新生活。两年来,贵州省通过“水改”“电改”工程,不仅消除了农村消防安全隐患,提升了村容村貌,更守护了珍贵的民族文化传承,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坚实的安全保障。
这场关乎民生的安全攻坚战,交上了一份令人民满意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