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11月20日至21日,2025世界计算大会在长沙举行。20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发布的2026全球计算十大发展趋势显示,明年全球算力成本将呈现“高绝对支出”与“低相对成本”并存的格局,具有“成本双轨化”的鲜明特征。
在大会现场,昇腾384超节点系统、超智融合算力集群、人形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脑机接口等创新产品异彩纷呈。许多展台前,参观者和问询者络绎不绝,大会主题活动、主题报告、专题活动和论坛也大多座无虚席,处处彰显计算行业旺盛的人气。
世界计算大会开幕式上,发布了2026全球计算十大发展趋势。其中预测,2026年全球算力成本将呈现“高绝对支出”与“低相对成本”并存的格局。
一方面,随着模型架构从密集预训练向混合专家模型转型,大模型参数规模向十万亿级别演进,叠加多模态训练带来的复杂数据处理需求,单个训练任务所需的计算量将呈指数级增长,这将导致尖端模型的全量训练成本持续提升。
另一方面,以DeepSeek等为代表的开源模型体系通过提供高性能基座模型,为企业创造了闭源API之外的可行替代方案,有效打破了原有模型能力的垄断定价。如千亿参数级别的大语言模型,已经在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等物联网设备领域实现流畅运行。2025年全球出货的智能手机中,有超过50%具备本地运行大模型的能力,实时翻译、离线生成式智能相册等功能,成为很多手机品牌旗舰机的标配,用户数量也迅速过亿。此外,很多初创公司、科研机构也借助多种千亿参数开源大模型大幅降低创新研发的成本。专家预测,结合模型压缩、量化等优化技术的成熟,明年计算行业有望持续降低模型在部署与推理阶段的硬件要求与能耗成本,使得单位智能任务的算力成本快速下降。
大会发布的2026全球计算十大发展趋势中,还包括全球计算供应链格局加速多极化,北美、欧洲、亚洲等多个区域形成相对独立、内部协同发展的供应链中心;计算产业的核心竞争范式发生结构性转变,计算企业竞争转入“全栈生态”比拼;随着半导体制造工艺逐步逼近物理极限与经济可行性的双重约束,芯粒异构集成技术将进入普及期;随着计算架构深度演进,计算技术将突破“内存墙”“带宽墙”桎梏;后摩尔时代多元计算范式加速迈向产业实践,多种超越传统冯·诺依曼架构的新型计算范式将加速走向特定场景的产业化应用探索;端侧、边缘侧算力迈入规模化场景应用爆发期,“泛在计算体”将不断丰富智能安防、无人零售、预测性维护、智慧农业等领域智能端、边缘侧应用场景;随着基础模型能力的持续跃升与计算生态系统的加速成熟,模型即服务(MaaS)将成算力普惠的基本路径;算力优化工具“效能倍增器”作用凸显,助力构建高可用、低延迟、绿色高效的算力运行环境;算力与能源的关系,由传统的“采购—消耗”转入系统性深度协同新阶段。
世界计算大会自2019年以来在长沙举办了六届,逐渐发展成为计算领域国际化、专业化的交流平台。本次大会将举办12场主题活动,包括开幕式、主题报告会、聚焦计算核心前沿的专题活动,还有技术赋能行业发展的同期活动和创新成果展示。很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及全球头部企业高管参与大会,他们将围绕先进计算、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钟志红在20日开幕式发言中,对计算领域未来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强化计算战略布局,抢占未来赛道。强化先进计算、顶层设计,聚焦智能计算、超级计算、量子计算、绿色计算等热点前沿领域,加强原创性攻关,构建并完善全链条生态系统。二是夯实计算供给基础,提升产业韧性。推动上下游协同创新,带动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集成电路、技术软件等环节创新突破,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三是深化计算融合应用,形成新质生产力。抓住先进计算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大机遇,积极推动计算与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的融合发展,让更多创新主体便捷获取资源,提升产业规模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四是加强计算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构建多层次计算人才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开放环境,促进国际人才交流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