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的话
2024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9.4亿人生活在城镇,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十年再度召开,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明确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方面的内涵。
我们每天居住的城市,装得下山水风光,飘得出烟火日常,也立得起经济民生。换个视角看城市,这片钢铁水泥搭建的丛林里,又来了哪些“新物种”?人民城市人民建,大家梦想中的城市长什么模样?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全新栏目“城市研究社”,与读者一道去解锁,一座座待观察、待探寻、待回味的城。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君芳
11月18日,芙蓉花开的成都,迎来第五届公园城市论坛。自公园城市理念在成都首次提出,已走过7年光阴。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天府新区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建设公园城市;2020年,中央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202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7年,2000多个日夜,公园城市理念已如呼吸般自然,深深沁入城市的肌理。这座城市也始终带着新发展理念的“魂”和公园城市的“形”,努力叩问高质量发展之路。
建公园,又不仅仅是建公园让“窗含西岭千秋雪”照进日常,让城市以更亲民的方式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对于“公园城市是什么”,2147.4万成都人,每个人都能道出一二:是星罗棋布的公园,是蜿蜒回转的绿道,是推窗可见的雪山……
这些,是最显性的答案。成都拥有1500多个大大小小的公园,即使一天去一个,也需 4年才能看完这些各美其美的风景。成都拥有9800多公里的天府绿道,近乎地球周长的四分之一。成都人的清晨,“推窗可见雪山”已成为日常。今年1—10月,成都雪山可见天数已超70天。
公园数量的激增,并非只有成都。住房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赵晖在论坛上抛出一组数据:2000年,全国有4455个公园,2023年已经增加至2.8万个,相当于年均增加1000多个公园。
但是,建公园并非公园城市的最终答案。城市的生产、生态、生活之和,是不可变的空间总量。如何在有限空间中最大化地做生态“加法”?
成都,既选择了“大开大合”的手法,持续推动城市格局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彻底突破千年的自然约束,又费尽心思,做好“精雕细琢”的“绣花功”,让公园城市以更亲民的方式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桥下空间、老旧厂房、社区角落等不起眼之处,被转化为市民生活中的“金角银边”。通过场景植入、设施升级、功能叠加、社区融合等措施,累计建成966个“金角银边”点位,建成“回家的路”社区绿道4966条。穿插其间的,还有浓郁的烟火气:成都的街头巷尾,遍布着4000多家书店、8000多家咖啡馆、30多万家火锅店和中餐馆。
为留住这些烟火,成都付出了十二分努力。2024年成都出台“民营经济55条”,再次强调支持符合条件的临街商铺外摆经营,并在餐饮相对集中街道划定临停路段,允许就餐时段临时停车。
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改革与发展司副司长王天龙点赞成都,“有些街道人行道很宽,临街商业因此有了发展空间,升腾起‘人间烟火气’。”
建“人们需要的城市”不仅有触手可及的自然诗意,更有能够支撑梦想的稳定工作和收入
如果只是简单地修公园、绿道,开书店、咖啡馆,担当“公园城市示范区”责任和使命的,何必非成都不可?
“随着探索的深入,我们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培育城市创新发展动力,以及形成更有温度、更加现代智慧的治理体系等。”公园城市指数研究中心主任、成都设计咨询集团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王波说。
7年探路,成都对“公园城市是什么”“公园城市怎么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建人们需要的城市。不仅有触手可及的自然诗意,更有能够支撑梦想的稳定工作和收入。
要容纳下2147.4万人的“奋斗梦想”,必须要有足够大的经济体量。从2018年到2024年,成都GDP从1.5万亿元增加至2.3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三个GDP突破2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
若依赖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GDP“天花板”近在眼前。成都明白,公园城市的增长动能必须依赖创新这一核心引擎,必须加速形成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动力结构。
于是,我们在成都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哪吒2》的“问鼎”之路,看到了“类人思考”人形机器人的全国首发,看到了“飞行汽车”的成功试飞……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增速居全国经济十强城市第一位。
更智慧的城市治理系统,也是成都在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过程中,从人的需求出发做的内在功夫。
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今年7月初那场刷新成都气象观测史纪录的特大暴雨。成都市气象部门结合自主研发的“蓉城·灵犀”人工智能模型,在暴雨降临当天下午提前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争取到了更多主动时间。
建“留得住人们的城市”“我毫不怀疑为什么《哪吒》《王者荣耀》这些现象级作品会出现在成都,因为年轻人很容易爱上这里”
如今,人们也许还描绘不出“公园城市”的全貌,却不自觉地被“公园城市”所吸引。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末成都常住人口同比增加7.1万,成为我国4个常住人口超2000万城市中唯一出现人口增长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的人口结构中,年轻人占了较大比重。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成都14至45岁青年达960.3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5.87%,是名副其实的“青春之城”。
最新发布的《公园城市指数》中,成都在“人口综合吸引力”这一细分项中位列全国第一。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特邀顾问、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看来,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是其能够赢得榜首的重要原因。“我毫不怀疑为什么《哪吒》《王者荣耀》这些现象级作品会出现在成都,因为年轻人很容易爱上这里。”
社交网站上,成都的反差感总是频繁出圈:既是拼搏奋进的创新创造之城,也是近悦远来的“巴适”之都;既有底蕴深厚的“巴蜀味”,又有优雅时尚的“国际范”;既有鳞次栉比的“都市感”,又有悠然开阔的“乡野美”。这种“反差感”,就是这座城市向世界递出的新名片: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奋进中的创新之城。
7年,只是公园城市成长卷中的一个篇章,新的篇章已经开启。今年,中央、省委相继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同样是公园城市的下一个注脚。
论坛上,成都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和“示范区”,成都将继续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走出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加快建设更具活力和幸福感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以示范区为窗口生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
一座“人们需要的城市”怎么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一座“人们需要的城市”怎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