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大地回响处 青春铸丰碑

话剧《为了大地的丰收》首演结束后演员集体谢幕(资料图片)。据本报资料库

话剧《为了大地的丰收》演出剧照(资料图片)。 兵团歌舞剧团 提供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他们大学一毕业就主动来我们兵团做农业技术员。他们当年在毕业志愿书的三个志愿栏里填的都是新疆、新疆、新疆!”

这段掷地有声的开场白,瞬间将观众带入那个理想高扬的年代。兵团歌舞剧团原创话剧《为了大地的丰收》,以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代抉择为起点,以兵团农业科技人员的奋斗历程为主线,用电影化的艺术创新与质朴真挚的情感表达,在100分钟的舞台时空里,铺展了一幅兵团人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精神长卷。

自2024年5月首演以来,该剧已连续演出10余场,足迹遍布新疆、北京、郑州等地。在第二届新疆文化艺术节闭幕典礼上,该剧荣获“优秀剧目奖”,成为兵团文艺创作的又一力作。

每一场演出落幕,剧场内都掌声如潮,久久不息。

许多人是红着眼眶走出剧场的。一位观众动情地说:“故事里,不只有来自祖国各地的优秀知识分子的坚守,还有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纯粹的感情令人印象深刻。”

究竟是什么,让这部话剧具备了如此动人的力量?在它成功呈现的舞台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创作故事和深刻内涵?让我们一同走进《为了大地的丰收》,探寻其中的奥秘。

一首青春献诗

20世纪80年代初,谷春雷、张晓春、陶思源等一批怀揣理想的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从千里之外的家乡来到兵团,开始了与时代潮流逆向而行的人生旅程。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职业选择,其背后,是一代人纯粹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

剧中有这样一个令人动容的场景:谷春雷在洛阳火车站月台上,凝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心中交织着对未来的期待和一丝忐忑。这个刚从农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毅然选择了兵团那片广袤的土地,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安逸。

“我要去兵团,用所学知识为那里的农业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谷春雷在心中立下誓言。他的目光穿过眼前的山峦,仿佛已经看见了在兵团广袤天地间施展抱负的自己。

西行的列车载着年轻的梦想,在无垠的戈壁上奔驰。车厢里,三个年轻人兴奋地交谈着,分享着彼此对未来的憧憬与规划。他们想象着到达兵团后,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改良土壤、培育新品种,让这片广袤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当他们真正踏上兵团的土地时,面临的却是远比想象中艰苦的环境,漫天黄沙中,简陋的住所、贫瘠的土地,让初来乍到的年轻人一度陷入彷徨。

“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这个题材时,就被这些‘逆行者’的故事深深打动。”总导演刘鉴在阐述创作理念时表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放弃了众人眼中的坦途,选择将青春献给兵团的沃野。这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这部剧作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真实的兵团历史。它以河南籍支边青年群体为原型,通过1982年、1992年、2016年、2023年四个关键时间节点,生动展现了这群年轻人从青涩学子到农业专家的成长历程。他们在戈壁滩上搞科研,在风沙中做实验,用青春和智慧浇灌着这片土地。

这不仅是一部为兵团成立70周年准备的献礼之作,更是一曲用生命谱写的奉献之歌。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每一个选择都饱含着对家国的深情,每一次坚守都映照着时代的印记。当理想照进现实,当青春遇见荒原,这里上演的不仅是一次关于信念的考验,更是一段用生命书写的时代传奇。

一次视听革新

《为了大地的丰收》在艺术表现上的突破与创新是它最鲜明的特点。

“老一辈兵团人从五湖四海赶来,用科技为兵团广大职工群众谋福祉,最终让农业科技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刘鉴说,“我们的创作,就是要让观众看见,科技工作者如何让希望的种子,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在舞台设计上,创作团队采用了“话剧电影化”这一全新表现形式。

兵团歌舞剧团党委书记、团长蒋玫介绍道:“这部剧在舞台呈现上做了突破性的尝试,以电影语言打开戏剧叙事。我们充分运用舞台的各个空间和功能,赋予作品鲜明的影视质感,为观众营造沉浸式的观剧体验。”舞台上,装置艺术与全息影幕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出既真实又写意的场景氛围。

在叙事结构上,导演巧妙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使舞台叙事时间产生自由流转的效果。LED显示屏上清晰标注的1982、1992、2016、2023等年份,如同时光坐标,精准引导着叙事时空的跳跃与转换。这一创新手法,使剧中多条情节线索繁而不乱,叙事推进层次分明。

尤为精妙的是剧中对主人公谷春雷与陶思源情感线的刻画。创作团队匠心独运地设置了一个兼具邮递员与邮箱功能的艺术形象,通过电影旁白手法传递书信内容,又运用声画对位技术,将文字与表演无缝衔接。这一处理,将二人情感的微妙变化展现得细腻而自然,含蓄而富有张力。

舞台空间的创新处理同样令人赞叹。为突破传统戏剧舞台的物理限制,创作团队大量运用装置艺术与场景并置技术,实现了时空的自由流转。

剧中风雪救灾的段落堪称舞台艺术的华彩篇章。那漫天飞舞的雪片与呼啸的狂风在舞台上交织,将观众完全带入那个生死攸关的夜晚。当兵团战士们顶风冒雪、举步维艰时,舞台时间骤然凝固,战士们如雕塑般静止不动。这一电影定格手法的创造性运用,让话剧的主题在静默中得到了升华。

在表现谷春雷火车上抓小偷的情节时,创作团队充分调动电影化叙事手段,通过音效、电影特写、慢镜头等,将一场原本可能流于平铺直叙的戏份,演绎得扣人心弦。这些创新手法既避免了叙事的拖沓,又极大地增强了舞台的戏剧感染力。

正是这些大胆而克制的艺术创新,让传统话剧艺术在当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当经典的兵团故事与现代表演形式完美融合,观众收获的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兵团精神正是在这样的创造性传承中,绽放出跨越时代的光芒。

一场精神洗礼

话剧的成功上演,凝聚着70余位演职人员长达9个月的辛勤付出与艺术追求。在《为了大地的丰收》创作过程中,每一位演员都在用生命体验角色,用真情塑造形象。

兵团歌舞剧团演员、歌手马璇饰演的张晓春,是那个时代“逆流而上”的典型缩影。为了更加贴近角色,她翻阅了大量兵团支边青年的口述史料。“有位老兵团人告诉我,她当年带着家乡的泥土来到新疆,后来这片泥土里长出了麦子,她就觉得自己也是兵团的一粒种子了。”这份“把他乡变故乡”的情感被马璇融入了表演中。剧中她坐在爱人自行车后座上的嫣然一笑,既洋溢着青春的甜蜜,更透露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归属感。

兵团歌舞剧团演员郭亚军为了塑造好兵二代农机专家,不仅苦练农机操作技术,更深入理解兵二代的精神世界。

“我饰演的这位农机专家,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在我看来,这就是兵团人的底色。”在表演中,他通过细腻的眼神变化和富有张力的肢体语言,细腻刻画了人物从青涩技术员成长为成熟专家的生命历程。尤为动人的是病床前的那场戏,他的眼神由慌乱焦急逐渐变为沉静坚定,每一个细微变化都传递出兵团人“将生命铸入大地”的执着信仰。

为了找到角色的“根”,郭亚军跟着老农机手学开老式拖拉机,听他们讲述当年“戈壁滩上造农机”的故事。这些深入生活的体验,让演员们得以穿越时空的隔阂,真正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在他们看来,每一次排练都是一次精神的淬炼,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兵团歌舞剧团演员、歌手周熙迎在剧中挑战了角色从青春到暮年的巨大时间跨度。为了精准刻画剧中人物的老年状态,她观察了大量兵团老战士的生活细节。

“有位阿姨告诉我,她们当年在戈壁滩上开荒时,手上的老茧是勋章,眼里的光芒是信仰。”这些真实的细节成为她表演的养分。

从青春时穿着红色大衣、梳着双马尾的憧憬,到中年时读信的坚韧,再到老年时的沉淀与笃定,她用层次分明的表演诠释了兵团女性的一生。

“每次演到老年陶思源将浸透心血的笔记本郑重交予年轻一代的戏份时,我都深有感触。这个简单的动作是兵团精神传承的一个缩影,就像戈壁滩上那生生不息的种子,一代代兵团人把自己的根扎在这里,然后长出新的希望。”周熙迎深情地说。

导演拜梦龙的人生轨迹,恰与这部话剧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作为一名河南人,他在新疆完成硕士学业后选择留在兵团深耕文化事业。“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鼓励更多人像剧中人物一样,留在新疆、留在兵团,为这里的发展贡献力量。就像我自己,既然选择了这片土地,就会坚定地为新疆文化事业添砖加瓦。”

舞台之上,剧中人在坚守;舞台之下,创作者也在坚守。每一次灯光亮起,每一声台词响起,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当个人理想汇入时代洪流,青春就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最绚烂的生命之花。

这种艺术与生命的交融,不仅成就了舞台的华彩篇章,更在现实与艺术之间,架起了一座传承兵团精神的不朽桥梁。

一种时代共鸣

“能在家门口看到这样高品质的话剧,我感到特别幸福。剧中人物无私奉献、扎根边疆的精神太鼓舞人了,我也会把个人理想融入边疆建设,用实干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近日,在二师铁门关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的演出现场,700余名干部职工群众共同观看演出,观众樊翠巧看完演出后深有感触。

《为了大地的丰收》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兵团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弘扬。每当演出落幕,剧场内久久不息的掌声与观众湿润的眼眶,都是对这部剧最真挚的肯定。

这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跨越了地域与年龄的界限,在不同观众群体中引发了广泛共鸣。它所传递的理想信念,如同一粒粒饱含生命力的种子,在万千观众的心田生根发芽,终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精神之花。

当话剧走进河南演出时,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作为剧中众多人物原型的故乡,河南观众对这部剧作有着特殊的情感。剧中人物的选择与坚守,让观众看到了兵团人与故乡那割舍不断的情感纽带。

一位观众在演出后久久不愿离去,他握着剧组人员的手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了父辈的影子。他们从河南走出去,在兵团扎下了根。他们为边疆建设作出的贡献让我们感到自豪。”

“兵团从不缺少英雄主义,一群仗剑扶犁、仰望星空的英雄,带着乡音从五湖四海赶来,他们揣着故乡的泥土,最后把自己变成了种子,撒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开枝散叶。”总导演刘鉴的这番话,恰是对这部剧精神内核的最佳诠释。

剧中那句意味深长的台词“每个老人都是家里的太阳,娃娃们是星星,太阳落山了,星星出来也就变成了太阳”,更是以最朴素的诗意,道出了兵团精神的代代相传。这传承如同奔流不息的长河,在岁月的河床上永远向前,滋养着每一代兵团人的心灵。

一曲传承礼赞

大幕落下,掌声未息。演员们陆续上台谢幕,身后的大屏上,一张张承载着岁月的老照片缓缓播放:戈壁变良田,地窝子起高楼,青春的面庞渐渐染上风霜。此刻,现实与历史在舞台上交相辉映,昨日的筚路蓝缕与今日的薪火相传,在这一方天地间浑然交融。

艺术的力量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它不仅记录历史,更塑造未来;不仅展现生活,更升华精神。

《为了大地的丰收》用100分钟的舞台艺术,完成了一场跨越多年的精神对话。从青春少年到白发苍苍,这部剧铺陈的不仅是几个人物的生命轨迹,更是一部兵团发展的缩影。它凭借深厚的主题内涵、创新的艺术手法和真挚的情感表达,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真正的艺术创作,永远根植于生活的土壤,呼吸着时代的气息。《为了大地的丰收》不只是一场话剧演出,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它让兵团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时代浪潮奔涌不息,兵团的面貌日新月异,但那融入血脉的精神底色却历久弥新。这部剧让我们真切地看见,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丰收的不仅是雪白的棉花与沉甸甸的麦穗,更是一代代兵团人用青春浇灌、以生命培育的精神硕果。

正如剧情的生动展现,兵团精神的火炬,将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璀璨,照亮兵团人前行的道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大地从不辜负耕耘者。而那最为珍贵的丰收——精神的丰收,必将在这片热土上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大地回响处 青春铸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