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一部立体的西部史诗

作家丰收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新疆人,我自认为懂新疆、爱新疆,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然而,直到读完作家丰收的散文集《可克达拉之约》,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作“读懂新疆”。在这本书中,丰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新疆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兵团精神融为一体,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新疆。

自然景观的诗意呈现

“辽阔的新疆大地就是这样,跋涉大漠不见尽头,几乎绝望时,突然眼前一亮,奇迹般有了一道水,就望见了绿荫直播的天上人间。”这就是丰收笔下的新疆,具有鲜明的意象特征。在这本书中,他敏锐地捕捉着河谷、戈壁、草原、胡杨林等典型意象,再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其转化为富有诗意的文学符号。这些意象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呈现,更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承载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

在这本书里的《秋染阿瓦提》《米兰河谷的一个黎明》《伊犁河谷的花语》《不朽的草原》等篇目中,丰收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来展现地域特色。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伊犁河谷的丰饶、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苍茫、胡杨林的静谧,将新疆独特的地域风貌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

在丰收的散文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交相辉映,既有对历史的深沉回望,也有对现实的深刻观照,更有对个体命运的温情关怀。这种语言与情感的交织,使得他的作品在展现新疆外在之美的同时,也揭示了这片土地内在的精神力量。

兵团精神的深度诠释

“一百棵杨树的生日,1959年10月1日。”“一百棵顶天立地的白杨是他,也是她,他们相伴永远!一百个生命的经脉年轮,啥记不住啊!”

这是《一百棵白杨的记忆》中的句子,让人印象极为深刻,久久难以忘怀。这篇文章以一百棵白杨树为线索,细腻地描绘了主人公王效英与丈夫赵铁民之间深厚的情感,以及他们对生活、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同时也展现了兵团人特有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精神。

文章从赵铁民的病倒开始,通过描写王效英对丈夫无微不至的照顾,展现她对丈夫深沉的爱,体现出兵团人对待亲情、爱情的执着和坚守。当赵铁民去世后,王效英对那片白杨林的执着寻访,体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怀念和对兵团生活的眷恋。

一百棵白杨树在文章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们不仅是王效英和赵铁民爱情的见证,更是兵团人坚韧不拔、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

王效英在丈夫去世后所表现出的坚韧与执着令人钦佩,这是兵团精神在她身上的具体体现。失去丈夫后,她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为石河子的绿化事业和兵团发展作出了贡献。

文章中有一些细节描写令人印象深刻。比如王效英在回忆与丈夫共同种下白杨树时的情景,那种温馨和甜蜜仿佛能穿透文字直抵人心。通过这篇文章,我看到了爱情的力量、生活的美好以及兵团人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勇于奋斗的精神。

正如这篇文章中所展现的,丰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深刻诠释了兵团精神的时代内涵。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军垦还是支边青年,都展现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这些人物形象成为兵团精神的生动注脚。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穿越千载时空,萃聚天地精华,可克达拉以其伊犁河畔新城的容颜,科技先行的定位,亮相登场。”“现在,第一楼已是浓缩屯垦戍边历史进程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了。”在这本书中,丰收深情回望着新疆和兵团历史变迁的沧桑,并融入历史见证者的哲学思考,关注着当下社会的发展,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生动互喻。他将现实描写与历史叙事相结合,穿插历史事件和人物,构建起立体的历史空间,让读者在品味历史的同时,能感受到新疆现代化建设的蓬勃生机。这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增添了作品的厚重感,凸显了新疆和兵团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幸福城》《团结客舍》《胡杨花儿开》《可克达拉之约》等篇目中,丰收以新疆和兵团作为基本地域和文化空间,在个人记忆、历史文化和家国情怀的书写中,勾勒出兵团历史、西部日常生活和人性风景。

在这本书里,丰收结合不同时代语境书写兵团屯垦戍边历史,激活兵团初创期的文化记忆,为弘扬和传播兵团精神提供重要参照,在当代文学版图中绽放独特的光芒。

合上这本书,那片辽阔的土地仿佛仍在眼前。丰收笔下的新疆与兵团,宛如一部西部开发的壮丽史诗。他凭借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为读者呈现出真实多彩的新疆,并展示了兵团人创造的奇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看到了新疆和兵团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正是新疆和兵团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价值所在。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兵团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兵团人在西部大地上续写传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一部立体的西部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