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滨湖:科创领航,湖湾之上涌新潮

科技企业内景

光子芯片中试平台工作人员操作设备

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夜景

滨湖企业厂区

滨湖区远眺

□ 本报记者 房雅雯

太湖佳绝处,滨湖风光盛。无锡市滨湖区,这颗镶嵌在太湖北岸的璀璨明珠,不仅坐拥太湖绝美风光,更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创新驱动的引领下,滨湖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绘就了一幅山水与人文交相辉映、科技与发展相得益彰的现代画卷。

2024年,滨湖区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地区生产总值达1176亿元,同比增长6.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923元,总量全市第一;市重点监测的12项主要经济指标中7项位列全市前三;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43位、投资潜力百强区第52位。这片山水相融的创新热土,正以“高于省市平均、持续提升贡献份额”的奋进姿态,迈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步伐。

“实力滨湖”奋楫争先

新年伊始,滨湖区便以“开局即冲刺”的姿态,吹响了重大项目建设的号角。芯卓半导体产业化二期项目开工建设,224个总投资1645亿元的投资项目按下“启动键”。

对滨湖而言,重大产业项目既是当下发展的所急所需,也是开创未来的重点焦点,该区全力以赴围绕项目拼速度、加力度、上强度、抓进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根强基,推动高创新度、高集聚度、高标识度的“太湖之眼”加速成型。

过去一年,滨湖主动求变,构建公司化招商模式、精准化考核机制,通过举办中国国际智能传播论坛等38场重大活动全方位推介滨湖,新增注册资本超千万元企业800余家,新招引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3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个;37个省市重大项目当年度完成投资110亿元、投资完成率超120%,带动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65亿元。

产业升级量质并进。滨湖坚持“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发展模式,十大特色园区完成规划编制,复星人形机器人、锡芯谷人工智能装备等产业园加快建设,申威信创产业园获评市特色产业园区。“四上”企业入库350家、增长68%,“543+X”产业整体规模达到1530亿元、增长15%,新增低碳环保、数字影视2个百亿规模产业集群、总数增至7个。新增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智能制造示范车间21个、为历年之最,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224亿元、增长11.2%。

科创力量提质扩容。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成功孵化一批前沿产业项目,东南大学无锡校区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揭牌成立。滨湖通过“一所一策”畅通科技成果本土转化,民用航空电子系统项目启动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一期顺利竣工,院所经济税收贡献超6.5亿元、增长近20%。建成投用功能完备的科创载体25万平方米,新建海外引才联络站5个,卓胜微入选省人才攻关联合体。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以上潜在独角兽企业各9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80家、累计超800家。

重点改革见质见效。滨湖探索实行企业证照集群登记、项目分阶段验收新模式,工业用地供地总规模超800亩、增长67.5%,“拿地即开工”项目数量较去年翻番。

“近年来,滨湖以‘五湾五城’建设为牵引,因‘城’施策发展‘543+X’产业,壮大绿色、院所、总部、数字、平台五大经济,深度对接重点央企、世界500强、实力民企和顶尖高校院所,精准导入优质资源和标杆项目,竞速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低空经济、合成生物装备等未来赛道。”滨湖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给重大项目落地备足空间,滨湖围绕山水东路科创谷、蠡湖未来城、运河湾、胡埭鸿翔等重点片区,打造优质连片熟地,精心建好复星人形机器人、“锡芯谷”等特色园区,以空间“集成”促进产业“集聚”。

“科创滨湖”新潮澎湃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滨湖区蠡湖湾未来城内的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酷似“方形蜂巢”的大楼引人注目,历经3年刻苦研发,去年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在此正式启用,取得量子科技行业重要创新成果。

“整个中试平台面积达1.7万平方米,集科研、生产、服务于一体,年产晶圆超1.2万片,覆盖薄膜铌酸锂光子芯片从光刻、薄膜沉积、刻蚀、湿法、切割、量测到封装的全闭环工艺。”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院长金贤敏透露,今年一季度,中试线平台将正式提供对外流片服务。

光子芯片中试线的投用是滨湖院地携手打造科创平台、实现产业突围的生动缩影。发展新质生产力,滨湖有基础,也有优势——集“好山好水、真湖真湾、大院大所”于一体,坐拥全市90%的优质科教资源,拥有12家省部属科研院所、9个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7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2024年,滨湖新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23人、创历史新高、蝉联全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8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8.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6.9%,创新显示度、科技支撑力攀高向强。

迈上新征程,滨湖将持续强化“创新策源”首位度,积极服务、融入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好用好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区,全力支持太湖实验室争创国家级实验室,落地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服务平台,促进东南大学无锡校区、江南大学等驻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区内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

提升“新质产业”贡献度,全速推进太湖实验室重大项目、太湖湾车联网技术创新中心等应用研发类项目,加快建设民用航空电子产业园、申威信创产业园二期、低空经济生态先导园等特色产业园区,主动对接院所总部关联企业资源,“一院一策”“一校一策”引进新项目、新企业,打造院所经济“高峰高原”。

塑造“顶尖配套”辨识度,迭代升级“滨湖之光”人才政策,引育更多院士团队、领军人物、复合型企业家,打造创新人才“高地”,打造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特色消费商圈,依山傍水布局生态绿道、公园球场、健身驿站等,打造安心创业、舒心生活的“福地”。

“幸福滨湖”可感可及

“太湖水越来越清澈了,绿水青山再现,小时候的乡愁回来了。”今年1月,暌违近20年的太湖水上游重启,无锡管社山码头至鼋头渚太湖仙岛、苏州西山岛、苏州漫山岛的3条水上游线路同时开通。历经多年科学治太,如诗如画的湖山美景又呈现在世人眼前。

坐拥无锡近90%的太湖湖岸线,滨湖肩负着唱响新时代“太湖美”的头等重担。2007年以来,滨湖区实施省市级太湖治理工程132个;去年建成32条市级美丽幸福河湖,1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均达到或好于Ⅲ类,66条新一轮水环境综合整治河道优Ⅲ比例超98%,太湖连续17年实现安全度夏。

多年治理不辍,曾经的“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已变成“最美湖湾区,处处见佳绝”。山水辉映间,“绿能”产业蓬勃生长,“绿色”旅游引人入胜。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滨湖满足了人们对“诗画江南”的无限想象。

鸥鹭翔集的湖岸线上,不仅跃动着保护自然的韵律,更流淌着呵护万家灯火的温度。生态治理的丰硕成果,正如汩汩清泉浸润百姓生活,化作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盎然春意。

听民声,应民意。2024年,滨湖高质量完成区人大代表票决关注的8个大类20项民生实事项目;惠老助餐服务点实现78个社区全覆盖,新改建游园12个、绿道20公里、体育设施966件;太湖北部湖区、湖心区水质2007年以来首次均达到Ⅲ类,PM2.5平均浓度25微克/立方米、连续8年保持全市最优。这些看得见的改变,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居民生活新常态。

在滨湖,基础保障更为扎实。该区想方设法把更多就业岗位送到最有需要的群众身边,新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3家,建成全市首家快递外卖行业一站式服务零工驿站,创成省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新增城镇就业1.65万人,帮助困难群体就业1000人。发放各类补贴和救助资金超1.3亿元,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行动惠及2.8万余人,建成首个区级“一站式”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优化“一老一小”服务,特殊老年人安全关爱行动创新实施,新增备案普惠性托育机构9家,省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现镇(街道)全覆盖。

在滨湖,公共服务更为优质。签约引进上海外国语、锡师附小、市实验幼儿园等优质教育品牌,启动建设省锡中滨湖分校,太湖高中完成品质提升改造。华山医院无锡合作医院揭牌落户,市二中医医院完成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新公卫大楼正式投用。军嶂、状元、冠嶂等古道升级上新,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蠡湖半程马拉松赛等30余场品牌赛事成功举办。

在滨湖,城市生活更为美好。该区一体推动太湖风景名胜区马山景区、梅梁湖景区、蠡湖景区规划建设,开展新一轮太湖治理和蠡湖深度治理,开辟太湖水上航线和特色低空航线,加速打造更具知名度的“全域花园城区”“全域旅游示范区”;高标准建设荣巷历史文化街区、无锡名贤文化交流中心等特色项目,加快打造无锡太湖植物园、太湖自然资源博物馆等地标工程,深入实施“百宅百院”“百匠千品”等文化工程,推动太湖文化、吴地文化、工商文化、影视文化焕新出圈,吸引各地游客关注滨湖、亲临滨湖、爱上滨湖。 (滨湖区委宣传部、无锡市委宣传部供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滨湖:科创领航,湖湾之上涌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