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
散文集《情润天山雪》是华丽心灵履痕的文字记录。在这本书中,华丽以诗意的笔墨将情、景、物、事彼此关联、巧妙融合,宛如为读者徐徐展开一幅雄奇壮美的天山画卷,让读者在字里行间得到温情的抚慰。
华丽自幼喜爱阅读,并在阅读中培养起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在她心中,往事并非如烟。这本书中对亲情的追忆,是她对过往生活的提炼,是她对那些温馨岁月的怀念。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活水,哪怕往日的生活已经远去变得模糊不清,她也会将那些珍贵的情感打捞出来。
在《那些捡拾岁月》一文中,她描写了母亲带领着她在收割过的田地里拾捡麦穗、豆子等被遗漏的粮食,之后这些粮食经过母亲的一番加工,便成了土地对一家人最好的馈赠,也让她体悟到“粒粒皆辛苦”的真谛。母亲手下有各种美食的味道,它们不仅散发着幸福的微光,也在岁月沉淀中变成了生活的智慧。
文学书写常与地理环境紧密关联,即一方天地成就一方文学;同时,文学也常与时间不期而遇。关于描写新疆的四时之美,我们总是习惯在古诗词中去寻章摘句。而在这本书中,华丽将新疆的四时节律变化精心地勾画出来,并在线性维度上探寻着人情与风物的频繁互渗。
天山在华丽笔下褪去了冷峻的外衣,化身为诗意书写的核心意象,充满了生命气息。在“天山风物”与“四季流韵”中,华丽以细腻的笔触捕捉着四季的流转及风物特征。从夏日的繁花到落雪后的天地,从春风化雨到清新秋意,华丽笔下的四季在更迭、轮转,如诗如画。春天,她写立春时节的咬春、雨水时节的滋润、惊蛰时节的生机、春分时节的情趣、清明时节的哀思、谷雨时节的滋养;夏季,她写荫浓花盛的初夏、麦穗初齐的小满、开镰栽薯的芒种、荷韵悠长的夏至、暑气蒸腾的小暑、万物芳华的大暑;云淡风轻的秋天,她写“天山脚下,天高地阔,雄浑辽远,没有团团湿气的缠绕、围裹,秋风一吹,那团暄气早已消散”;冬天,她写银装素裹的天山、茫茫白雪的世界,“天上的白云,地上的白雪,让置身于此的人们如同来到了一处澄澈晶莹的白色仙境。”一幅幅色彩明艳的季节画卷,化为一首首生命之歌的深切体验。
在华丽的笔下,香梨、葡萄、哈密瓜、红柳、向日葵、胡杨、梧桐、罗布麻等等都是展现新疆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此外,她还将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等宏大的地域。大大小小的地理景观或自然风物,都承载着天山书写的文化韵味,共同构成了一群富有地域特质和时代内涵的文学意象。
另外,华丽深谙任何事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节奏与周期规律。草木山水,它们与生活在其间的人们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同时也默默地陪伴着他们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随着时日的更迭,它们会离得更遥远,更模糊。然而,每当想起,它们又如一缕清风,一丝细雨,拂去暑天难耐的心绪,抹平季节带来的不适,给我一夏的清凉,一夏的欢喜。”这是华丽在这本书中对“时光飞逝”的感悟。
边塞,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对于所有文学创作者而言,仿佛自带一种天然的优势。华丽的诗意书写,不仅有对四时流转的证词与打量,同时也延伸到边塞这一地理空间,展现了自然地貌与人文风情的相融、相合,使之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载体。在这本书中,她将边塞设置为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以纯朴的纪实方式将故事铺展开来,竭力挖掘着边塞大地上的深层意蕴与文化积淀。
总体来讲,这本书是一部有思想、有温度的纪实之作。作为华丽人生的文学镜像,这本书不仅映射出她的成长轨迹与人生经验,还有她的深邃洞见与独特体悟。最打动读者的,是她对天山家园的深沉依恋与真挚热爱,这也是这本书中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