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丹
在天山北麓的六师新湖农场,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凉意,一缕缕醇厚的麦香便裹挟着炭火特有的气息,悠悠地随风飘散开来。这诱人的香气,源自“锅盔能手” 李清翠的工坊,这里承载着传统美食魅力与兵团饮食文化记忆。
2月15日,天刚蒙蒙亮,新湖农场职工李清翠像往常一样,一头扎进了厨房,开启了一天的忙碌。她手法娴熟地将发酵得恰到好处的面团熟练地抻成浑圆的面饼,手指灵动地在面团上按压出整齐的旋涡纹,这些纹路被她称为“七星阵”。铁鏊子下熊熊燃烧的炭火,映红了她眼角的细纹,也照亮了她专注的面庞。
“这是母亲教我的‘七星阵’,每条旋涡纹都藏着老一辈人的讲究。”李清翠一边手脚麻利地忙活,一边轻声道。她的话语里满是对母亲的怀念与对传统技艺的敬重。说话间,锅盔特有的焦香已弥漫了整个屋子。
李清翠自幼跟随母亲学习制作锅盔,从揉面时的力道掌控,到发酵时间的精准把握,再到烤制时的火候调节,每一个细节她都烂熟于心,深深地刻入记忆深处。
“只要一看见锅盔,我就会想起腰系围裙的母亲,她总是在农忙的时候,不辞辛劳地做很多锅盔。那时候,父亲会揣上两个锅盔下地干活。”李清翠笑着回忆道。
案板上,新烤好的锅盔在竹匾里层层摞起,堆成了一座小山。锅盔那焦脆的表皮微微裂出细纹,露出内里雪白又绵软的部分。这种源自陕西的传统面食,在兵团人艰苦卓绝的垦荒岁月里,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一代又一代兵团人味觉记忆的重要纽带。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清翠的锅盔制作手艺愈发娴熟,她也当之无愧地成了锅盔技艺传承人。2009年,锅盔制作技艺入选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荣誉让李清翠深感责任重大。她深知,这不仅是对锅盔技艺的认可,更是对她多年来坚守传承的肯定。
从那以后,李清翠更加积极地投身到锅盔技艺的传承中。她经常在新湖农场举办锅盔制作培训班,免费教大家制作锅盔。培训班的教室里挂着军垦战士开荒造田的老照片,画面里挎包中的锅盔与眼前正在制作的锅盔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时空对话。
如今,李清翠的锅盔工坊已成为六师五家渠市文旅融合的一大亮点。每逢节假日,工坊里热闹非凡,游客们纷至沓来,在这里亲身体验锅盔的制作过程,聆听充满激情的兵团故事。工坊的开办,也带动了周边农家乐的发展和当地农产品的销售。
“让锅盔从田间灶台走向世界餐桌,是我的梦想。”李清翠语气坚定地说。如今,她的愿望正逐步成为现实——她制作的锅盔不仅进驻新疆国际大巴扎,她还接到了来自沿海城市的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