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九芝堂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它真是一个龙腾虎跃的好兆头。
“龙抬头”来源
“龙抬头”,首先是源自春秋以前乃至传说伏羲时代,远古天文学的观察意像。人们把天文“二十八星宿”中东方七个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构成的一组形象化,称之为东方苍龙。至二月初,黄昏来临时,龙头的“角宿”刚好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但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这个“角宿”初露,就称“龙抬头”。
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我们自豪地宣称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所以自古官方与民间视“二月二”这个跟龙有关的神秘日子为重要节日,由此衍生许多民间传说与习俗。
古人认为,“龙”司云雨,是祥瑞之物。农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要在这天抬头升天,故有民间信奉的“龙头节”,又称“春龙节”等。
传说与民俗
踏青
从唐代开始,长安的人们为了活跃生活,便乘二月二之时,三五成群地来到郊外踏青,有些妇女还提篮执铲去挖鲜嫩的荠菜佐食。唐代白居易《二月二日》诗“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就描写的是当时人们的过节习俗。所以“二月二”又称踏青节。
祭龙神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虫害,五谷丰登。
吃龙鳞
二月二这一天的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炒豆
传说武则天称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龙王三年不得降雨。龙王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压于大山之下,并告示天下:“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绞尽脑汁,直到第二年二月二,一位妇女背着一袋黄豆走亲戚,途中不慎将黄豆撒了一路,阳光下,这些黄豆闪闪发光。人们看见后高兴地说:“这不就是金豆吗?炒熟了不就开花了吗?”于是,家家户户把炒好的、开了花的黄豆供在当院,龙王因此得以回归天庭。
后来,人们为了怀念、纪念龙王,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黄豆,一边炒,嘴里还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吃(黄)豆花,大人小孩给一把。”明朝玉米传入中国,之后,人们又用香喷喷的爆玉米花祭祀龙王,一直流传至今。
剃龙头
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民间有谚语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另外一个原因,很多地区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很多人在春节前理完发后,直到“二月二”以后才开始理发。其实,“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是误传。据一些文献记载,其实正月不剃头,原是为了“思旧”,后来就误传作“死舅”了。
“安宫牛黄丸”温馨提示:今年的“龙抬头”正处在“惊蛰”节气马上到来之时,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候。此时昼夜温差大,肝阳易上亢,血管收缩扩张频繁,高血压病、卒中病易发。养生需顺应天时,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并关注中风高危人群的健康监测。
(转自:九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