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再次聚焦“三农”,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擘画新蓝图。那么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新信号”?又将如何影响你我生活?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
23日对外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通篇体现了改革的精神,可以说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的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任务的具体落实。”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说。
文件在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这一章节里,对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管好用好农村资源资产、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等进行了部署。金文成表示,要聚焦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主攻方向,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主战场,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为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生产力开辟道路。重点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确保绝大多数农户承包地总体顺延、保持稳定。按照“保障居住、管住乱建、盘活闲置”的要求,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探索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收益分配和权益保护机制。二是深化农业经营制度改革。适应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是管好用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加强规范管理和有序利用,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不能一刀切、齐步走,也要注重防范经营风险。四是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要健全多方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激发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动力。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维护进城农民合法权益。
鼓起亿万农民“钱袋子”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出部署。
202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3%。今年如何进一步鼓起农民“钱袋子”?文件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等。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各地要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带动农民增收为基础,在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上下功夫。要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让苹果、黄花菜、木耳等小产业,成长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大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体验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加大稳岗就业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文件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方面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李国祥说,近年来农民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需要在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质量上下功夫。各地要通过扩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规模、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同时,推广用好订单、定向、定岗培训等管用模式,解决当前农民工素质结构、职业技能不匹配等问题。
专家表示,各地还要着力在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农民闲置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
此外,文件提出,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将联农带农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等紧密联合与合作,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并强调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是比较丰富的,包括现在的生物育种技术、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等,这些应用能够有效改变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对我们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金文成表示,我们要把握住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要抓好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来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来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同时,要构建农业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打造自主创新平台,利用这些平台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则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一个重要特征是人口众多的现代化。怎么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在这个方面需要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因此,现代前沿科技的应用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设成“农业强国”。
“我们讲新质生产力,首先是科技创新,颠覆性技术的推动,还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所以我们看到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乡村领域的应用,它不仅带来了传统生产模式的改变,还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就是城乡居民需求端的反向驱动,从而推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涂圣伟说。 综合新华社、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