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静 李苗
郭辰昊 于泊升 济南报道
2月21日,济南2025年首条小巷公交——541路正式开通,连接解放桥与洪家楼,弥补周边区域“公交空白”,打通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自2023年初首条小巷公交线路——“红墩墩”正式亮相以来,济南已累计开通小巷公交25条,日运量达2.3万余人次。此外,青岛、日照、重庆、深圳等地,近年来陆续给公交“瘦身”,“宝宝巴士”越开越多,公交小型化已是大势所趋。
公交越来越小,为居民带来了怎样的便利?大型公交又面临怎样的困境?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乘坐济南577路、568路和508路等多路小型公交车,进行了深入探访。
畅行泉城“毛细血管”
济南小巷公交“红墩墩”长约6米,仅比普通小汽车长1-2米,宽2.02米,小巧的车身带来不少优势。
“红墩墩”最小转弯半径不到8米。相比大型公交来说,这种小型公交在弯道转弯、会车错车时的难度降低了不少,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常规公交车难以进入小街小巷的问题。在交通拥堵时,小型公交车的优势也很明显。就算在贡院墙根街大明湖站附近和县东巷泉城路路段遇到堵车,它们也只需三四分钟就能恢复通行。
记者了解到,577路发车间隔为8—13分钟,比常规公交车15—20分钟的间隔更为频繁。此外,记者晚上7点左右乘坐568路时也发现,从天桥南到八里桥路段仅需15分钟,远低于常规公交的行驶时长。
小型公交票价仅1元,每车设10个座位,运营成本较低。“这小车挺好!”作为景区线路的小型公交,其乘坐率不比常规公交低。来自外地的陈先生表示,乘坐通往景区的577路公交既方便又便宜。
作为社区线路的小型公交,能有效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乘客贾女士住在天桥南附近,她感慨:“原来没有568路时,出行太不方便了,坐公交要么得跑到最西边,要么得去堤口路。现在有了这趟车,方便多了。”
小巷公交为啥越开越多
随着小巷公交不断增多,不少市民感到疑惑:济南为何部署这么多小型公交线路?记者采访了解到,济南部署小巷公交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填补部分区域公交空白,另一方面是适应目前的公交交通发展趋势。
济南公交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老城区部分街道较为狭窄,大型公交车难以通行,而小巷公交能够轻松穿梭于街巷中,真正实现公交微循环。特别是在一些相对偏僻的地方,小巷公交起到了弥补常规公交服务不足的作用。小巷公交虽小,但其内部配置齐全,为乘客提供了舒适的乘车环境。其票价仅为1元,且执行公交IC卡优惠政策,使得市民出行成本进一步降低。
此外,随着济南地铁网络不断完善和私家车增多,公交客流量一定程度上呈现下降趋势。在客流量不大的情况下,使用小型公交车可以节省资源。同时,小型公交车的购买和使用成本相对较低,有助于降低整个运营成本。
展现城市魅力的新窗口
济南部署小巷公交的这两年,为市民解决了哪些问题?“小巷公交开通后,孩子从家门口就能坐上车,坐9站车再步行200米就能到学校,全程仅需20多分钟。”家住济南CBD片区的市民孙先生说,小巷公交的出现,极大缩短了出行时间,提高了出行效率,居民在享受便捷出行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城市的温暖与关怀。
除了方便市民日常出行,小巷公交还串联起城市的文化与商业场所,成为展现济南城市魅力的新窗口。以577路小巷公交为例,这条线路不仅填补了贡院墙根街、县东巷、按察司街等历史名街的公交空白,还串联起超然楼、芙蓉街、宽厚里等知名的“网红”打卡地。游客乘坐这条公交线,可以充分领略济南的历史韵味与现代都市的活力。
同样,508路公交线路的开通,也巧妙地将西市场、中山公园、济南老商埠和大观园等繁华的商业与文化场所串联在一起,让市民和游客能够轻松体验“City Walk”的乐趣。
不过,记者发现,这类小型公交也面临一定的效益问题。“真的就是为了方便群众出行。”568路司机梁师傅表示,该线路已开设两年,沿途多为社区,使用免费卡的老人居多,收益并不理想。小型公交能“跑”多远,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