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晚报
峰峰——三下锅
大名——起布袋
武安——锅盔夹肉
馆陶——魏夫人十八扣
成安——郎堡套肠
磁县——皮渣
在古老与现代交织的时空裂缝中,一位神话中脚踏风火轮、手持乾坤圈的小英雄悄然降临人间,他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传奇人物——哪吒三太子。但这一次他的目的不是斩妖除魔,而是为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舌尖上的奇幻之旅,目标直指拥有三千年文化底蕴的古都——邯郸。那么,快跟哪吒一起,来邯郸品尝地方美食吧。
峰峰——三下锅
峰峰三下锅,又称彭城三下锅,也叫窑工饭。“三下锅”中荤三样包括五花肉、肉丸子、酥肉。素三样有蒸皮渣、炸豆腐、炸土豆。“三荤三素”选料讲究,做工精细,味道香美,酥嫩可口,深受群众喜欢。
大名——起布袋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满邯郸的街道,一种独特的香气便开始在空气中弥漫。那诱人的香气,正是来自街边热气腾腾的“起布袋”。这种长约二十几厘米、宽约十几厘米的油炸食品,外皮焦黄酥脆,内里松软鲜嫩,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挑逗。
在邯郸,制作“起布袋”的手艺已经传承了千年。老手艺人用他们的匠心独运,将这份美食制作得恰到好处。凌晨三四点,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时,他们已经开始忙碌,从选材、和面、饧面到炸制,每一步都精益求精。那精准的火候控制,让面片在油锅中瞬间膨胀成布袋状,再巧妙地灌入鸡蛋,复炸至金黄,整个过程仿佛一场艺术表演,让人叹为观止。
武安——锅盔夹肉
锅盔夹肉是邯郸的著名小吃,香脆可口,油而不腻。锅盔,又称锅魁、锅盔馍,原本是陕西的美食,以“锅盔像锅盖”著称。据说锅盔源于古时的军队,官兵以头盔为炊具烙饼而得名。在宋徽宗时期,锅盔由晋商传入河北武安,当地人将其改良,夹入本地熏肉,形成了今天的武安锅盔夹肉。
锅盔制作工艺精细,以“干、酥、白、香”著称。烤好的锅盔外焦里嫩,薄如蝉翼,夹入刚出锅的熏肉,咬上一口,满嘴咸香、软弹酥脆。锅盔夹肉不仅传承了面食文化,更承载了时代的记忆,是邯郸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
馆陶——魏夫人十八扣
魏夫人十八扣是馆陶的特色小吃,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这道菜以大唐名相魏徵的夫人命名,包含“八荤八素一汤一饭”共十八碗,搭配合理,营养丰富。唐太宗李世民品尝后赞不绝口,并赐名“魏夫人十八扣”。其中腐乳肉、粉蒸排骨、小酥肉等都是经典代表菜,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据传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因长期食用山珍海味而感到单调乏味。魏徵猜中皇上心思,邀请其品尝馆陶名吃“扣碗”。魏夫人精心准备的十八扣菜肴让太宗赞不绝口。这道菜用料广泛,技法全面,多采用炒、溜、炖、煮等多种技法操作,展现出了馆陶人豪爽的性格。魏夫人十八扣不仅美味可口,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成为传世佳肴。
成安——郎堡套肠
在成安县,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小吃叫郎堡套肠,远近闻名,方圆几十里皆知,甚至入选了2022年冬奥会“崇礼菜单”。这道名吃还传到了周边的磁县、临漳县、魏县、大名县,直至安阳市、石家庄市、北京市等地。
郎堡套肠的名字源于地名和饮食。郎堡是成安县一个地方的村名。在古代,这里常常是兵家驻兵之地。据《成安县志》记载,北宋抗辽战争时期,有一位姓郎的将军在这儿驻兵建堡,后建成村取名郎堡村。在清朝的时候,郎堡村一姓赵村民做起了杀猪煮肉的生意,所煮套肠尤其受当地老百姓喜欢,传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磁县——皮渣
皮渣是磁县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深受当地人喜爱。它以红薯粉条为主要原料,搭配红薯粉芡等辅料,经过蒸制而成。皮渣的颜色像琥珀,形状像肉冻,口感筋道,香而不腻。
皮渣的吃法多种多样,可以炒着吃、凉调、油煎,还能做成扣碗烩菜。无论是哪种烹饪方式,皮渣都能展现出其独特的美味。此外,皮渣还富含钙矿物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具有补钙、润肠排毒、增强免疫力等功效。
据邯郸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