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乐亭县地图,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提笔写下这段文字,以记录我与孙中山先生之间那份跨越时空的特殊联系。我们皆为客家人,这一共同的身份,让我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了一份独特的归属感。
孙中山先生,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伟人,提出了在乐亭海边建设北方大港的宏伟构想。乐亭,这片位于渤海之滨的土地,不仅是李大钊先生的故乡,也因孙中山先生的远见卓识,成为我人生旅程的重要驿站。
我自珠江上游西江边而来,带着客家人的坚韧与执着,扎根于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虽然我并未直接参与北方大港的建设,但那段岁月,我却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我通过宣传工作,努力为大港的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也在这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20世纪70年代,我首次踏上乐亭的土地,那时的我还年轻,满怀理想与抱负。在李大钊先生的故乡,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驱的精神力量。我在这里工作、生活,喝滦河水,观海听涛,与当地人民共同奋斗,那份深厚的情感,让我难以忘怀。
20世纪80年代后期酝酿在乐亭县王滩海边筹建北方大港,我时任县委宣传部部长,1989年6月我主编封面有李大钊手迹“乐亭”的宣传画册,画册中引有孙中山提出建“与纽约等大”的北方大港语录,配的照片是当时沙滩上只立着的为建港收集资料的气象观测小楼,从此起步宣传建港。
进入20世纪90年代,北方大港的建设如火如荼。我虽未能亲临施工一线,但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将孙中山先生的宏伟蓝图传递给更多的人。我用笔记写下从筹建到通航的过程和故事。我写的《读港记》被收入建港书册。用热情文字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伟人李大钊和孙中山的名字与乐亭县连在一起,声名远播。我任职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后,又当县政协主席,坚持边组织开展热爱乐亭乡情自我教育,边宣传人杰地灵之乐亭。1989年北京电视台拍摄电视剧《李大钊》,由李雪健主演,讲述了李大钊的革命事迹。在拍摄过程中,剧组到乐亭县座谈,我介绍了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在大钊家乡建北方大港,并建议剧中加入李大钊与孙中山关于“北方大港”的密切对话情节,后来看到这一情节,我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我退休后,常到港区游览,一次随县退休老干部们去参观新建的海韵广场,没立孙中山塑像,“有韵无魂”,让人遗憾。趁一次活动与开发区区党委书记面见,向他建议建立孙中山塑像,他静听。后来在小河边公园立了高19.19米的孙中山先生塑像。我带领乐亭文化研究会同仁前往瞻仰,心中念着伟人听懂的客家话。后来报纸上发表了我写的《瞻仰孙中山先生》一文。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所做微不足道,却感受到了那份创造历史的荣光。如今,回望往昔,我深感自己虽不直接参与建设,却也与这片土地共同成长。孙中山先生的远见与胆识,李大钊先生的革命精神,以及唐山港的崛起,深深地影响筑就了我走过的人生之路,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为自己是客家人而自豪,更为能在这片热土上留下自己的足迹而感到欣慰。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传承客家人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愿我晚年写的文字,能为后来者提供一份历史的见证,也为这片土地增添一抹文化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