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一树木棉红尽花

(丰翠松 绘)

《木棉袈裟》,是一部很火的老电影,我没看过,却对电影名字一直好奇。

袈裟便是袈裟,棉花便是棉花,木棉袈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原来木棉是南方的一种树木,生长在海南、广东等亚热带地区,北人多不识。

它的树干,高大挺拔,所以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说:“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以此来寓意女子的勇敢独立。

木棉的花朵,花瓣挺括,颜色深红,春夏开满树,只花无叶,望之灿然如缀锦。“几树半天红似染,居人云是木棉花。”“相思在望登楼怯,一树木棉红尽花。”像无数火炬熊熊燃烧,故有“英雄花”的美誉。

木棉花,又叫“红棉花”“斑枝花”“攀枝花”。叫它斑枝,是因为木棉枝干上多苔文、如鳞甲。后“斑枝花”因音讹,演绎出“攀枝花”之名,更有直耸云霄的气势。小时候,妈妈教我哼唱过一首电影歌曲:“你看那山岭上一片红霞,那不是红霞,是火红的攀枝花。攀枝花,英雄的花,不灭的火焰,胜利的火把……”我不知道它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后来看电影《刑场上的婚礼》,一对年轻的革命伴侣戴着脚镣,站立在高大挺拔的木棉树下,把刑场当礼堂,把枪声当礼炮,牺牲时,新娘手中紧紧握着一朵火红的木棉花……禁不住泪流满面,觉得这首歌,这朵英雄的红花,就应该送给这位最美丽的新娘。

攀枝花,也是一座城市的名字。这个名字,有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四川金沙江畔发现了一座大型铁矿,因该处有七户人家和一棵攀枝花树,地质勘查队就把那里标注为“攀枝花”,“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以花为名,充满了故事性和浪漫色彩。

说回文章开头的疑惑,木棉袈裟,是怎么回事儿呢?

清光绪时《广州府志·舆地略》载:“土人以中春种吉贝核,五、六粒一坎,以土掩之。五月即生花结子,壳内藏有三、四房,烈日中开房,有棉花垂下,洁白如雪。绞去其核,纺以为布,细腻精密……”吉贝,为古代“棉”之称谓。岭南一带的吉贝,应是木棉,它硕大的果实,在太阳的暴晒下裂开,从果壳里会垂下洁白的棉絮,可做织布之用。木棉袈裟,即用木棉棉絮织成。农女捡拾木棉果实,用手指将棉籽和棉絮捻搓分离,再把棉絮一丝丝接起来,用纺锤一点点纺织成布,其布明净,皑若白雪。

古诗中有“闲田不种木棉树,卒岁可怜无褐衣”“月色夜夜照纺车,木棉纺尽白雪纱”等词句。唐代王朝繁荣强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其中包括南洋地区的“昆仑儿”,家蓄昆仑奴,成为当时贵族的习尚,唐代“张水部”张籍有一首诗叫《昆仑儿》,写他们“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棉裘”,昆仑儿皮肤黝黑,行走时半脱半穿着木棉制成的外衣。可见,古时南海一带用木棉织布制衣较普遍,寻常人家亦可。但木棉有一个缺点,它的纤维质量不如棉花,“虽柔滑而不韧,绝不堪牵引”,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棉花(草棉)的普及性要大大高于木棉。

与木棉同科的,还有一种“美丽异木棉”,前年秋天去广州,正好赶上它的盛花期。树干像大大的瓶子肚,肚上布满尖刺,花朵比木棉花细长单薄,有斑点,却极粉嫩可爱,摸起来毛茸茸的。它的果实成熟后也会爆出絮状棉花,能否织布不知,据说可做枕头的填充。

可惜的是,春夏开放的红色木棉花,我还未亲见。轻风煦暖,“花敷殷艳,十里相望如火”,满城“火炬”绽放,该是怎样的盛景呢?去年五月,广州好友发来视频,绿草地遍布掉落的木棉花朵,鲜红烈艳,煞是好看。很多市民拿着袋子捡拾花朵,他们说,把木棉的花朵晒干,用来煲汤、煲粥、煲凉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清代《学海堂志》所记“花开则远近来视,花落则老稚拾取”,说的就是这样美丽的情景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一树木棉红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