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桂苹
在一师六团,提起水管所配水员付晓东,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自担任配水员以来,付晓东34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做好配水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兵团精神。
1990年,一师六团在各连队辖区设立多个闸点,两个距离团部约20公里的闸点没人报名,在领导和同事们为难之际,付晓东毫不犹豫地报名选择了位于八连辖区的三斗闸点。
位于三斗闸点的房子是两间破旧的土坯房。连队组织人员对房顶的窟窿、满屋的鸟粪进行简单的整修和清理后,付晓东就住了进去。
当时,三斗闸点还没有通电,没有通自来水。那些年,付晓东用水就靠渠水,夜晚照明就靠蜡烛,做饭就靠自己打的炉子。妻子去看望付晓东,心疼地劝他换个离家较近的地方工作,付晓东却说:“艰苦的地方总要有人守护。”
为了照顾付晓东的生活,付晓东的妻子于1992年辞去了团部国有商店的工作,搬到三斗闸点同他一起生活。
付晓东负责的六团八连三斗闸点有1个闸口、3个支口,负责36000亩土地的浇灌任务。用水高峰期,为了避免“跑冒滴漏”,付晓东经常头戴夜间照明器材、扛着坎土曼或铁锹巡渠,有时一晚上都不休息。
2002年7月的一天夜里,正在干渠边巡查的付晓东,感觉水流声和往常不一样,职业的敏感性和直觉告诉他,水渠可能出问题了。他仔细巡查,发现在东六支三斗渠道上出现了一个大窟窿。他立即用枯树干和沙袋堵窟窿。但由于水势太猛,枯树干和沙袋很快被冲走了。他急忙联系了一辆挖掘机,在不关闸、不影响浇水的情况下,他和挖掘机师傅奋战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将大窟窿堵住。
2016年8月的一天夜巡时,四处漆黑一片,付晓东在闸点查看水位时,发现一只羊的尸体卡在闸门下。他拿着手电筒,跳进齐腰深的水里进行打捞。晚上黑灯瞎火,光线不好,打捞时,付晓东不小心踩到了水底的破酒瓶,钻心的疼痛让他险些跌倒。但他忍住剧痛把死羊拖到渠边,艰难地把死羊捞上岸。第二天,连队职工看到他拖着简单包扎后的脚,一瘸一拐地出现在闸点。
“农作物用水的关键时期,绝不能让‘水’掉链子。”付晓东说。
没有豪言壮语,付晓东用34年的坚守,守护了一方“岁月静好”,诠释了一名配水员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