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赠书!《法社会学信札》,一本有力量、有情感的法律社会学

转自:法制日报

你是否好奇,

冰冷的法律条文背后藏着

怎样的社会秘密?

当规则与秩序冲突,

又是什么在影响法律的裁决?

如果你也有这些疑问,

《法社会学信札》绝对值得一读。

《法社会学信札》

刘思达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年11月出版

这本书以独特的信札形式,将法律社会学的深奥理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它突破传统学术著作的枯燥,把社会背景、文化元素融入法律分析,拓宽了法学研究的边界。

自出版以来,它在学界引发广泛关注,为众多研究者提供新思路,堪称法律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如果你渴望探索法律与社会的深层联系,《法社会学信札》将是你开启这场知识之旅的最佳选择。

名家推荐

本书是关于法社会学的新《波斯人信札》。创作书信体的作品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要求作者主动实现“人格分裂”,扮演两个不同的角色。本书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用心,也非常巧妙,使读者不仅能学习到关于法社会学的知识、做法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乃至经营学术生涯的门道,也能感受到学者或有智性追求的学子之间相互砥砺、相互关心的友爱氛围甚至情感张力。这是一部有美感的学术作品。

——郑戈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

早就听说刘思达教授要写一本法社会学小册子,我很是期待。因为他有法学与社会学、中国与美国的双重教育背景,且在法社会学领域研究卓越。本书是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将法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渐进且完整地呈现出来。故事能够让很多人产生共鸣,同时又展示了法社会学也是法与社会研究、社科法学的研究格局。

——侯猛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法社会学信札》是一部别具一格的学术佳作,它涵盖法律社会学核心概念,从法律现实主义到社会空间理论、法律递归性理论等。思达教授将这些深奥的法律社会学理论巧妙融入两位主人公的通信中,更将符号互动主义融入创作,探讨学术问题之余,亦触及性别、情感等现实议题。它既是系统的法律社会学“路线图”,更是充满力量和情感的学术探索之旅。

——于晓虹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

读刘思达的新书,有意外、惊喜,有顿悟、感慨。最重要的,有一种挣脱日常束缚,摆脱千篇一律的学术写作模式而感受到的自由和畅快。这些年我读了很多中规中矩的学术作品。太多时候,阅读成为了研究者在面对科研时必做的功课、面对同行时必须要兑现的承诺、面对学生时不得不担负起的责任。读《法社会学信札》让我想起了阅读的初衷:带着探险的精神,开启一段旅程,去体验这一路上的种种风景。

——李柯 纽约城市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类似于《波斯人信札》的书信文体,通过一位法科学生与一位社会学教授的书信对话,深入浅出地阐释法律社会学的发展历史和经典理论、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述法律系统的社会结构与变迁以及一些经典实证研究等,并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法律实践的种种现实问题进行探讨,在看似大相径庭的学术知识之间建立起关联。

本书不同于一般的学术专著和传统教材,更像是一个学习法律社会学的路线图。文后还按信件顺序给出了参考文献,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汲取更多营养,不必拘泥于某种对理论或者学术传统的通常解释。

除了介绍和解读法社会学,还有一个面向,就是书信体带来的“符号互动主义”的展现。通过两个人的对话,使理论的源流、意涵和指向更清晰,同时也展示了年轻学者的一些学术人生中的困惑、挣扎与努力。而且通信的过程,就是不断建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直动态变化着的。

作者简介

刘思达 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教授,社会学系礼任教授。1980年生于北京,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学士,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曾任教于多伦多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社会学、职业社会学、社会学理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关于中国法律职业的实证研究,并从事关于法律、职业、社会空间等理论问题的研究和写作。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法学研究》、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Sociological Theory、Law & Society Review、China Quarterly等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数十篇中英文论文,并著有《失落的城邦:当代中国法律职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割据的逻辑: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生态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Criminal Defense in China: The Politics of Lawyers at Work(剑桥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The Asian Law and Society Reader(剑桥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等学术著作。

目录

滑动下方查看完整目录

第1/2封信  行动中的法,活法,法律与社会运动,法律现实主义

第3/4封信  法律无处不在,法律形式主义,批判法学,文化转向,法律意识

第5/6封信  乡土社会,本土资源论,法律多元,华中村治研究

第7/8封信  田野调查,深描,质性研究

第9/10封信  量化研究,社会学与历史,法律职业研究

第11/12封信  律师业,刑事辩护,政治嵌入性,尊严

第13/14封信  刑事司法,基层法院,试点研究

第15/16封信  大数据,裁判文书网,女法官,审判委员会

第17/18封信  数据法学,样本,女性主义法学,重复诉讼人,学术发表

第19/20封信  纠纷的转化,命名,归咎,索赔,纠纷金字塔

第21/22封信  纠纷宝塔,调解,马锡五审判方式,法律与组织

第23/24封信  法律变革,行政法,性骚扰,法律内生性,企业法务

第25/26封信  卢曼,系统论,新制度主义,断藕,多样性

第27/28封信  权力,不平等,铁笼,场域,资本

第29/30封信  司法场域,刑事诉讼法,芝加哥学派,符号互动主义,生态理论

第31/32封信  职业系统,管辖权冲突,结构与互动,法律变革

第33/34封信  法律与革命,冲突理论,法制宣传,法律动员,法律递归性

第35/36封信  法律全球化,殖民主义,法律霸权,全控机构,规训与惩罚

第37/38封信  暴力,死亡,自我屈辱,大屠杀

第39/40封信  自杀,失范,法治,法律与秩序,良性监护

第41/42封信  苦难,法律程序,人权,时空体,治理术

第43/44封信  婚姻,父权,男女有别

参考文献

后记译后记   203

书摘

后记

我第一次有用书信体的文字来写学术作品的想法,大约是在2007年。那时候我刚刚在国内做完一年的田野调查,回到芝加哥的书斋里开始写作自己的博士论文。有一次见导师阿伯特教授,他对我说,你在田野里看到、收集到的所有数据材料,最终能写进论文里的,也就只有5%—10%,如果比例更高的话,那只能说明你的田野调查做得还不到位。这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不只是因为他说对了,我的博士论文里最后大概也就用了不到10%的数据,更重要的是,他的话让我意识到,还有许多我那一年在国内十几个省“行万里路”的过程中看到的东西,是根本写不进这部论文的。我这个人特别不喜欢浪费,所以就萌生了用另一种文体来把这些写不进论文的东西给展现出来的念头。

孟德斯鸠一直是我最敬仰的法律社会学家。虽然在他写作的那个年代还并没有社会学这个学科,但我认为,《论法的精神》是西方法律社会学史上最好的一本书,而《波斯人信札》更是学术史上的传奇之作。于是我突发奇想,干脆模仿《波斯人信札》,用两个学者通信的表达方式把我博士论文田野调查过程中见识的一些鲜活、有趣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因为那时候我还在芝加哥,所以就起了个名字叫《芝城信札》,以连载的方式写了三十多封信,就悄无声息地一封接一封发在了豆瓣上,写到后面居然还有了不少读者,甚至多年之后,还有同行向我提起这件事。不过,后来因为一些个人原因,我把那部没写完的信札丢掉了,连备份也没留,唯一剩下的是其中的一个人物——郑旻。

转眼到了2014年,尤陈俊老师找到我,说他想编一套写给法科学生的社会科学丛书,正在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谈,想让我写其中关于法律社会学的一本。我考虑了一下,回复他说,我对写教科书没兴趣,除非你和北大社能同意,让我用书信体来写这本书。之所以提出这个匪夷所思的要求,是因为我虽然把上一部信札丢掉了,但对书信的表达方式却念念不忘,因为那个创作过程让我发现,学术论文这种非常“八股”的标准化写作方式实在太枯燥也太无聊,把人类文字中一些最优雅、最美好的元素都排除出去了。

  ……

以两性的视角和口吻写作,也给了这本信札一个机会,可以写一种有力量、有情感的法律社会学。在统计方法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甚嚣尘上的今天,法律社会学乃至整个法学研究都面临着一个韦伯意义上的理性化“铁笼”,学术文章里的技术越来越复杂,情感却愈发淡漠,学者们的形象也从曾经激情四射、奔走呼号的法学家变得越来越像某种技术官僚,特别能生产满足量化指标却没有灵魂和心肝的学术成果。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信札无疑是一个异类,它既没有数字,也不符合任何学术规范或指标,我只希望里面的文字是直率的、真诚的、能打动人的,可以给为数不多的读者带来一点点力量和感动。通信的两个人物都不是什么完人,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情感上都有许多瑕疵,每天都在面对伤痛,时而软弱、时而坚强,有人放声大哭、有人哭不出来。其实这才是人的常态,所谓“理性人”或者“哲学王”,我在日常生活里从来没有遇见过。

这本书的写作期间,也是我的日常生活最流离的时期,告别了威州麦迪逊的大农村,先去了纽约和普林斯顿,然后又搬到多伦多,最后抵达香港,在二十年海外留学生涯之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土地上。但信札里并没有这些地方,只有对我的个人学术生涯影响最大的两个城市:北京和芝加哥。我是个幸运的人,可以有机会在那两个城市、两所大学最好的年代完成学业,却也是个不幸的人,离开了它们,就注定漂泊一生。而我力所能及的事,只是把它们教给我的东西写下来,即使有一天,那些东西在两个地方都找不到了,至少在这本书的文字里,还能留下些许痕迹。

本书的出版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编辑王晶老师,在编辑过程中,她不但提供了十分专业的修改意见,而且给了我最大限度的耐心与宽容,甚至让我有机会在出版社的微信公号上连载尚未完成的书稿,以听取读者意见。我的学生李偲韬协助整理了书中收录的参考文献,侯猛、尤陈俊、段佳慧、徐沛筠、卓裕春、柯玉璇、邓森月、童孟君、金上钧、张孝晨、王坤宁、高凯铭、严君啸、张赟洁等师友提供了有益的修改意见和反馈,在此一并致谢。

谨以此书,向孟德斯鸠致敬。

看到这里

是不是迫不及待想要得到这本书啦?

话不多说

福利看这里

这一波赠书,

法报君将送出6

《法社会学信札》

赠书资格获取操作流程

请先关注法治日报微信公众号

在本条微信留言区留言

进入精选留言的用户中

留言点赞数最多的前6名小伙伴

(点赞截止时间为自本条信息发布48小时)

就是我们本次的获奖者

将获得赠书!

法报君在这里静候各位幸运儿哦!

没获得赠书的小伙伴也别遗憾!

看这里!看这里!

(点击即可购买

心动不如行动

赶紧把它带回家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赠书!《法社会学信札》,一本有力量、有情感的法律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