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一名手艺人的三次换装

土烧馍馍“出土”。

才让的妻子在街道上出售土烧馍馍。

实习记者 张富昭

本报记者 张多钧 杨红霞

才贡加 潘  昊

清晨七点,尖扎县昂拉乡措加村还笼罩在晨霭中,才让已经站在自家新建的三层小楼前。他穿着一身厚重的黑色棉衣,不时向路口张望。在这个凉意渐浓的早晨,他要在生活了半生的故乡,展示正在发生的乡土故事。

见到记者时,才让黝黑的脸上露出淳朴的笑容。他身后那栋崭新的现浇小楼格外醒目。“这房子是2023年盖的,一楼做馍馍,二三楼住家。”他边说边引路,语气里藏着不易察觉的骄傲。

换上工作服前,他习惯性地搓着洗手——“做馍馍,手要干净。”妻子更尕卓玛在一旁微笑着补充:“馍馍一定要干净卫生,不能糊弄顾客。”

这身黑色棉衣,见证了才让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他回忆起2017年刚开始售卖馍馍时的艰辛:“那时候在隔壁的老院子里,天不亮就要起身生火,一天只能做十个,手上经常烫出水泡。”八年光阴流转,曾经的艰辛都已化作此刻的从容。

当蓝色大褂取代黑色棉衣,才让立刻变身为专注的手艺人。生产车间里飘散着老面发酵特有的微酸香气,他站在工作台前,双手在面团间娴熟地舞动。“这面粉来自村里人在黄河岸边种的冬小麦。”他说话时手上的动作丝毫未停,“我们的馍馍没有添加剂、防腐剂之类的东西。”

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高岭土焐熟的过程。才让把做好的面坯醒发后埋进温度高达300摄氏度的细土中,高温与面坯相触的刹那,几股热气猛地冲破土层,喷涌起十几厘米高的土珠,宛如大地在轻轻吐息。

才让一边注视着这充满生命力的画面,一边讲起童年:“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上这种馍馍,几家人一起忙活,孩子们就围着土堆嬉戏等待……”那些温暖的往事,仿佛也随热气升腾,被悄悄揉进了每一个土烧馍馍里。

2020年冬天,才让将祖辈露天烧制土块的古法,改良为室内用特制大锅炒制细土的新工艺。“传统不能丢,但方法可以创新。”他自制的半自动炒土锅,既保留传统工艺,又大幅提升了效率。他指着锅里的细土解释:“这土依然取自尖巴昂山,形式变了,根本未变。”

馍馍在土中焐烤的40分钟里,才让聊起2022年政府补助的五万元产业帮扶资金。“那不仅是资金支持,更是对我们坚守的认可。”这份认可激励着他在2024年成立尖扎县更尕食品有限公司,让传统手艺迈上现代化发展的新台阶。

当馍馍出炉时,金黄的表面泛着诱人的光泽,才让仔细拂去每个馍馍上的土渣,动作干净利落。这一刻,他不仅是个手艺人,更是这项凝结着祖辈智慧技艺的传承者。

正午时分,30个馍馍制作完成。才让再次换装——笔挺的夹克让他变身为现代经营者。他细心地将这些带着余温的馍馍装进轿车,准备送往县城的馍馍铺。

这条从措加村到县城的路,他整整走了8年。从最初骑着摩托车驮着10个馍馍,到现在开着轿车运送30个;从最初的市场试探到如今的供不应求。“现在每天制作30个左右,旺季时产能可达150个。”才让的语气中带着自豪。

才让的馍馍铺在一条深巷,更尕卓玛每天在巷口设点售卖,每天都有顾客前来购买。夫妇俩熟练地卸货、陈列,对每位顾客都真诚相待,顾客们的认可让他更加坚信,这份传统美味值得用心守护。

在黄河岸边的尖扎,一种古老的味道正在新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才让的三次换装,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对话。而昂拉土烧馍馍的故事,恰如黄河水滋养的冬小麦,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生生不息地传承、创新、生长。每一个馍馍里,都饱含着对传统的敬畏、对创新的智慧,以及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眷恋。

(摄影 本报记者 张多钧 才贡加 潘昊 杨红霞 实习记者 张富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一名手艺人的三次换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