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郝亚娟 夏欣 上海 北京报道
个人养老金的投资范围正持续拓展。
近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储蓄国债(电子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有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自明年6月起,将储蓄国债(电子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各开办机构养老金专属额度分配比例按季度调整。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王润石分析,储蓄国债纳入个人养老金,标志着我国养老第三支柱正从“鼓励投资”转向“兼顾安全与多元”的新阶段。未来,个人养老金制度完善的关键词是普惠、多元、智能、可持续。唯有让老百姓“愿意缴、放心投、安心领”,个人养老金才能真正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支柱。
丰富个人养老金稳健资产供给
根据《通知》,自2026年6月起,开办个人养老金储蓄国债(电子式)业务,即为在本机构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养老金投资者,提供购买储蓄国债(电子式)的相关服务。开办机构应当通过已开通的储蓄国债业务办理渠道(含柜面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渠道),为养老金投资者提供便捷的储蓄国债(电子式)查询、购买等服务。财政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在各期储蓄国债(电子式)发行通知中公布各开办机构已开通的业务办理渠道。
“储蓄国债由财政部发行、以国家信用为背书,本金和利息兑付具有最高信用等级(主权级),几乎无违约风险。在当前部分银行理财‘破净’、权益市场波动加大的背景下,为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尤其是临近退休人群)提供‘压舱石’型资产。同时,国债期限多为3年、5年,利率固定(通常略高于同期限定期存款),提供了稳定现金流和确定性收益。”王润石表示。
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目前个人养老金账户可投资产品整体选择仍偏少,存在“开户热、投资冷”现象。此次将储蓄国债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将进一步丰富投资品种。他分析:“对投资者而言,储蓄国债安全性高、收益稳定,有助于增强稳健型投资者的参与积极性;对养老体系而言,能够更好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群体的需求;对国债市场而言,个人养老金是典型的长期资金,有助于推动国债市场高质量发展。”
受访人士指出,储蓄国债纳入个人养老金,将增加稳健金融资产供给,更好满足风险偏好较低群体的需求,也为国债市场引入长期稳定资金来源。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高鹏飞认为,将储蓄国债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有三方面考量:一是丰富产品供给,契合中老年群体对安全和稳定收益的偏好;二是提升制度吸引力,为“开户多、缴存少”的现象提供缓解路径;三是完善多层次养老金融生态,引导公众树立长期投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0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促进养老理财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将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地区扩大至全国,试点期三年,标志着养老理财业务从局部试点迈入全国推广新阶段。
华宝证券研报指出,《关于促进养老理财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与《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人社部发〔2024〕87号)形成深度协同。去年,政策着力于制度铺开,实现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全民准入与投资范围拓展。本次新规则侧重于产品优化与系统衔接,推动养老理财业务从区域试点走向全国统一市场,并与个人养老金制度在范围上实现全面对齐。更重要的是,“自动纳入”机制从操作层面打通了账户与产品之间的壁垒,推动养老金融从“制度覆盖”迈向“服务融合”。两项政策共同构筑起养老第三支柱的完整闭环:一端通过普惠性账户扩大参与基础,另一端通过市场化产品提升服务质效。这不仅激活了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使用效能,也引导理财机构转向长期投资、多元配置、稳健运营,从而为银发经济注入更多稳定长期资金,提升全民养老储备能力,系统性增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与韧性。
在产品选择方面,汇丰晋信基金方面指出,投资中可以关注以下两大原则:一是,明确专款专用,长钱长投。每年专门准备一笔个人养老金,投资于个人养老金产品。由于大多数个人养老金产品都约定了持有期,而且这部分个人养老金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领取,所以投资人需要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不能将这笔钱计入可以灵活取用的钱,而是要细水长流,做好养老的投资打算。二是,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从个人养老金产品分类来看,有风险较低的存款和理财,也有风险较高的股票型基金,还有专为养老投资设计的养老FOF基金。要匹配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根据自己能承受的亏损程度来选择产品。
应完善激励机制
总体来看,在储蓄国债之类稳健资产的加持下,个人养老金制度正从“鼓励参与”向“安全与长期并重”迈进。随着产品端扩容、激励机制完善和长期投资文化逐步形成,个人养老金有望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支撑作用。
王润石表示,个人养老金已形成“四类产品、五类机构”格局,风险收益呈现从“极低风险”到“长期潜力较高”的梯度结构。他建议,年轻人群可侧重基金和理财,临近退休者则应提高国债和存款占比。
“从不同产品特性来看,储蓄产品,风险极低,保本保息;养老理财,中低风险,收益适中;养老基金,风险较高,预期收益较高;商业养老保险,中低风险,侧重保障特点明显。”邮储银行(601658.SH)研究员娄飞鹏指出。
不过,个人养老金制度目前存在开户热缴存冷、产品结构失衡等问题。受访人士表示,下一步应重点在覆盖面、产品供给、激励机制和投资者保护等方面持续完善。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吴飞指出,个人养老金参与程度不足,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从缴存能力上,个人养老金是居民自愿参与、自负盈亏的一项个人理财支出。其次,个人养老金税优政策对不同人群各有其局限。最后,居民的金融素养也影响着个人养老金参与程度。
吴飞认为,针对居民参与意愿不强烈的问题,可以配套一些“默认组合”来减轻居民投资组合的选择难度,针对不同收入群体出台合理的个人养老金优惠政策,以及提高政策宣导的重视程度。此外,如何通过居民金融素养教育提升个人养老金参与程度也尤为重要。监管机构作为金融素养教育的统筹方,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素养教育的主力,要通过金融知识的普及、金融活动的参与,提高居民对金融产品、风险和收益的认知、增加对财务规划的理解,对养老目标的重视。
高鹏飞表示,应加强养老金融知识普及,推动公众建立“基本保障靠国家、补充养老靠市场、个人积累增福祉”的观念。同时,优化税收激励模式,提高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支持力度,探索“自动加入机制”,打通三支柱联动通道。可根据年龄和风险偏好提供自动化配置方案,并持续推进投资者教育,以改善“选择难”和短视化行为。
王润石则强调,需丰富个人养老金产品供给,包括发展ESG/绿色养老产品、REITs等长期资产,并引入生命周期默认选项,避免资金长期沉淀于低收益账户。优化税收激励,提高税优额度,并在领取端给予长期持有者更高的税收友好度。同时,应强化适当性管理和信息披露,完善养老金融产品白名单制度。
在缴费方面,董希淼建议提升年缴费上限、对低收入群体提供补贴,以促进覆盖面扩大。要进一步提升运营服务便利性,引导金融机构提升账户管理与客户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