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无锡企业闯雷区、战雨季!胡志明小道迎来新“风”光!

(来源:无锡日报)

11月28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当地时间下午5时,来自中国、老挝、泰国、越南等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齐聚老挝首府万象,庆祝老挝首个风电项目——孟松600MW风电项目正式实现全容量商业运行

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承载着“老挝首个风电项目”“东南亚单体最大风电场”“东南亚能源史上首个跨境输电新能源项目”等多重光环的工程,从筹备到并网,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雷区密布的施工场区、堪比“魔鬼路线”的设备运输通道、长达半年的雨季考验,这背后是中国建设者们,尤其是来自无锡企业远景能源有限公司的员工们用智慧与汗水,在这曾走出胡志明小道的崇山峻岭间,硬生生开辟出一条绿色能源通道。

01

胡志明小道的挑战

2025年11月20日的午后,老挝塞公省及阿速坡省交界处的大山间又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雾气,在风电项目500KV主升压站的中控室大屏幕前,中方技术员李龙江正紧盯着当天风机的出电数据。

589.33MW、598.66MW……当天的实时发电功率一直维持在600MW附近,这标志着133台风机产出的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正通过跨境输电线路被送入越南电网。

该项目在2023年3月启动建设,年发电量约17.2亿千瓦时,远景能源主要负责风机、电网的建设调试和后续运维管理。据测算,项目年发电量预计可满足约143万户越南家庭的一年用电需求。

“我们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远景能源东南亚助理片区负责人鲁国辉难掩内心激动。

复杂的山地环境给项目施工带来巨大挑战。由于风电场选址处在战争遗留的“雷区”内,进场施工前,专业国际组织排除了1200余颗各类地雷。

解决了雷区隐患,设备运输又成了新的“拦路虎”。孟松项目共需133套风机设备,每套设备包含3片长达80多米长的叶片、重达350吨的机舱以及分段式塔筒,这些“大家伙”都需要从江阴的远景制造基地出发,经海运至泰国春武里的林查班港口,再通过陆路转运至海拔1200—1700米的各个机位。而其中400多公里山路堪称“魔鬼路线”,单叶片运输就像在“刀尖上跳舞”,部分路段坡度超过25度,最危险的是部分临崖路段,稍有不慎就可能坠入深渊。正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中,项目组将一个个风机设备运到山顶。

如果说雷区和运输是“看得见的挑战”,那么老挝的雨季就是“看不见的敌人”。每年5月至10月的雨季长达6个月,而且天气变化无常,前一秒还是晴空万里,下一秒就可能大雨倾盆,且降雨量极大。

这时,“无锡智造”的硬核实力成为项目如期投运的关键。

依托江阴“制造中枢”,远景研发中心专门针对东南亚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对风机进行了定制化改造——首创塔筒防雨罩,采用高强度复合材料制作,像给塔筒戴上了一顶“防雨帽”,能有效阻止雨水进入塔筒内部;机舱外部则喷涂了特殊的防腐蚀涂层,可抵御95%以上的湿度侵蚀,确保设备在恶劣环境下稳定运行……这些“独门绝技”,为风机的安装和后期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真正的考验在今年6月悄然而至。受雨季影响,项目土建施工进度的计划延误,导致风机并网测试的开始时间比原计划推迟了近两个月。这意味着团队必须在1个月内完成原本需要2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时间非常紧迫。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但我们没有退路,只能拼了!”远景能源孟松风电项目项目经理易蒙在动员会上的一番话,让项目团队成员至今记忆犹新。

为了守住工期节点,远景联合中国电建等多家参建单位成立了“电网调试作战室”,实时跟踪现场执行状态,并将测试流程精确到分钟级别。比如,11点前必须完成风场网络检测,确保数据传输正常;11:45前完成子部件系统联调,排查设备隐患……一旦遇到卡滞点,大家就会集中力量共同攻关。

就这样,经过17个昼夜的奋战,团队最终提前22天完成了全部133台风机的并网测试。当越南国家电网传来“电力输送正常”的消息时,整个项目现场沸腾了。

02

从“雷区”到“风场”的另一重价值

从“雷区”到“风场”,从跨境输电到技术共享,孟松项目的价值,早已超越单一工程范畴。

老挝员工苏利关的感慨,道出了个中的另一重价值——它不仅是一座能源枢纽,更是一条连接中老两国的“共赢纽带”。从人才培养到民生改善,从技术共享到文化交融,项目用“中国温度”书写着“共生共荣”的故事。

就业是民生之本。据统计,在项目建设期间,总共提供了1600个职位,其中超过1000个职位由老挝公民担任,涵盖了施工、运维、后勤等多个岗位。为了保障当地员工的权益,项目不仅提供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薪酬,还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让他们享受养老、医疗等保障。

“我们不仅要在老挝建一座风电场,更要为当地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能源人才,让风电技术真正在老挝落地生根。”鲁国辉说,孟松项目开工之初,远景就明确将“属地化人才培养”列为项目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

项目团队还从中方员工中选拔出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技术骨干,每人负责1-2名老挝徒弟,开展全方位、手把手教学。

远景老挝籍员工苏利关就是在这样的传帮带中成长起来的。他现在还记得,刚入职时他连扳手型号都认不全,中方师傅乔利明没有不耐烦,而是拿着图纸,用简单的英文配合手势,一点点教他认识风机的各个部件和工作原理。

“技术学会了,就是自己的财富,谁也拿不走。”乔利明的这句话,他一直记在心里。如今的他,不仅能独立完成风机日常检修和调试工作,还能带领新员工开展培训,成为项目上名副其实的“技术骨干”。

为了让老挝员工接触到更先进的技术和理念,项目还每季度选派优秀员工赴中国培训。去年,王富城就作为优秀员工代表,前往远景江阴制造基地学习。在那里,他看到了风机从零部件加工到整机装配的全过程,还参与了智能运维系统的实操培训,“中国之行让我大开眼界,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风电行业发展的决心。”

如今,像王富城、苏利关、苏山等一批老挝籍员工不仅中文越发流利,还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员。这些“种子人才”,正成为推动老挝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03

远方的家

海拔1400米,位于老挝塞贡省达金县的一处山脊,距离祖国数千里之遥,这里是两年来所有远景能源孟松山地风电项目参建人员在老挝的“家”。它紧挨着一处叫向銮村的村庄,村里除了二十几户人家还有一所学校、一间诊所。

项目位于曾经的胡志明小道附近,即使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过往战争遗留的阴霾仍未完全散去,周边原始丛林中仍残留着不少当年的地雷、集束炸弹,就在上个月,距离项目部100米处还引爆了一颗新发现的地雷。

危险不止于此,中方员工周小峰“趁机”展示了6月30日夜巡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俨然是一条银环蛇,在灯光照射下,带着黑白相间花纹的身体盘踞紧绷,蛇头高高扬起,仿佛下一秒就要跳起攻击。

“如果被咬了,怎么办?”面对问题,周小峰调皮地答道:“那只能嘴里叼着身份证等救援。”

为了防止一些危险“原住民”的骚扰,他们不仅在营地周边撒上了雄黄粉,配备了不少应急药物,还在当地人指点下,从山下抱来了小狗,养起了大鹅。

条件艰苦吗?“肯定和国内不能比,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更团结,而且公司也特别照顾我们这些远在异乡的人。”面对记者的问题,项目部现场负责人王琪、这个来自河北张家口的大汉露出憨厚的笑容。

目前,由于项目已进入后期运维阶段,“家”里只有20来号人,但在王琪心里,每一个“家人”都是宝贝:薛帅特别“爱钻研”,遇事总想着能否用更有效率的方法解决;“千禧宝宝”周小峰则是项目上的开心果;安全经理翁巨洲“爱操心”,哪怕最日常的工具搬运,都会严格要求大家“按章办事”;老挝员工苏山和丹帕展“干活细”,日常协助管理物料从没出过错……

“来时山地荒芜,去时万家灯火”——这是远景孟松项目团队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中国新能源企业践行“双碳”目标的生动写照。

“对于东南亚来说,该项目在助力缓解越南中部地区用电紧张的同时,还同步培育老挝本土新能源产业链,加快实现‘东南亚蓄电池’的战略愿景,为区域能源的互联互通树立标杆。”老挝塞公省副省长Bounthavy Nakhoonesith对美好未来满怀憧憬。

今年4月,中越双方发布《关于持续深化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快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明确将加强清洁能源、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合作,共同打造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时隔数月,这一合作愿景便有了现实样本。

在11月28日的启用仪式上,一个重磅消息引发了全场关注——目前老挝孟松二期1000MW风电项目已开展前期地形、地勘等工作。这意味着,这个东南亚最大的风电场将开启“扩容模式”,为老挝“东南亚蓄电池”战略注入更强动力。

“远景的使命是‘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让清洁电力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表示。

从600MW到1600MW,从单一项目到模式输出,从湄公河流域到全球舞台,远景的故事,仍在继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无锡企业闯雷区、战雨季!胡志明小道迎来新“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