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投之家)
有舍必有得。
出品 | 创投之家 作者 | 唐仁
“创业难,守业更难;传业难,继业尤难。”
古往今来,多少家族企业、百年老店,都在“传承”二字上栽过跟头。
从荣氏家族的实业传承,到万向集团的代际交接,商业世界的接力赛,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子承父业”。
娃哈哈集团近日的人事变动,宗馥莉卸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等全部职务,由许思敏接任,这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变动,再次印证了商业传承的复杂性:它不仅关乎血缘与信任,更关乎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与时代趋势。
宗馥莉卸任娃哈哈
曾经被全网热议的“宗馥莉时代”,要结束了?
据天眼查APP的最新信息显示,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娃哈哈集团”)法定代表人从宗馥莉变更为许思敏。
APP
宗馥莉正式卸下集团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职务,与此同时,董事、副总经理王国祥也同步退出核心管理层。
取而代之的新团队中,许思敏接棒董事长兼总经理,包民霞出任董事及财务负责人,寇静则担任监事一职。
单从表面看,难免让人产生疑问:宗馥莉不再担任娃哈哈集团任何职务,是不是意味着她在内部博弈中输了,彻底出局了?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宗馥莉非但没有出局,反而通过这次变动,真正握紧了企业的控制权。
具体来看,关键的突破口,在于与宗馥莉一同离开的王国祥。因为在这次工商变更中,除了宗馥莉离开,还有一个人离开了,他就是董事、副总经理王国祥。
作为娃哈哈董事会里仅剩的“老臣”,王国祥担任集团副总经理多年,他的身份绝非简单的高管,而是员工持股平台背后一众老股东的代表,从始至终都不属于宗馥莉的核心阵营。
换句话说,王国祥的存在,本身就是宗馥莉推动企业变革时难以绕开的阻力。
如今,阻力随宗馥莉的“退”而同步离场,换上了两张新面孔,分别是董事、财务负责人包民霞,监事寇静——她们都是宗馥莉的人。
APP
先来看寇静,她是宏胜饮料集团的老臣。有传言说,在宗馥莉的心腹大将祝丽丹走了之后,她的办公室就给了寇静。从中不难看出,她颇受宗馥莉器重。
再看包民霞,这位“宏胜系”的核心高管,此前就长期负责多家关联企业的财务工作,更在2025年2月接替宗庆后,出任浙江娃哈哈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与经理,早已深度参与娃哈哈的资本运作。
所以,我们现在再把视野扩大到娃哈哈集团的8位核心成员,权力格局的倾斜就更为明显了。在5名董事中,除了代表国资股东的费军伟外,其余4人全是宗馥莉的“自己人”:新晋董事长兼总经理许思敏在2015年进入宏胜饮料集团,之后担任法务部部长。2024年8月,被宗馥莉提拔进入娃哈哈集团,直到现在成为一把手。
现任娃哈哈集团政务中心总监叶雅琼,曾是宏胜饮料集团营销中心的办公室主任。洪婵婵原来是宏胜饮料集团财务部部长,帮宗馥莉打理财务工作。再加上新入局的包民霞,宗馥莉在董事会的话语权已形成绝对优势。
在一家公司董事会的5名成员中,占据了4个席位,你说这家公司是谁说了算?
值得一提的是,娃哈哈集团的股权结构也很有意思。杭州市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6%,宗馥莉持股29.4%,职工持股会持股24.6%。而熟悉娃哈哈运作模式的人都清楚,国资虽然是大股东,但并不参与娃哈哈的日常经营管理。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娃哈哈集团早已完成职能重构,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大多由宏胜饮料集团承接。自去年宗馥莉开始接班后,两家企业更是加速融合,实现了同址办公。
这种“集团壳+宏胜核”的架构下,宗馥莉是否担任娃哈哈集团的名义职务,早已不影响她对企业的实际掌控。
所以说,这场人事变动不是“宗馥莉时代”的落幕,而是她以“幕后掌舵者”的身份,开启了真正由自己主导的新阶段。
卸下头衔的同时,她卸下的更是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留下的则是一个完全听从自己调度的核心团队:这从来不是狼狈出局,而是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宗馥莉“离开”,准备大干一场
事实上,宗馥莉的卸任,与其说是“离开”,不如说是一次战略聚焦。她并没有停下脚步,反而在早已布局的宏胜体系内,加快了大展拳脚的节奏。
要知道,作为娃哈哈供应链的核心支柱,宏胜至今仍承载着后者三分之一的供应链业务,从生产到配套服务,早已形成成熟的产业闭环。
最直观的信号来自11月18日,娃哈哈2025年全国销售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浙江绍兴召开。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以往由娃哈哈集团亲自操盘的年度盛会,主办单位似乎已悄然换成了宏胜饮料集团;而宏胜也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了大会相关动态。
这也就意味着,杭州上城区国资依旧是娃哈哈的第一大股东,国民级的“娃哈哈”商标也仍归属集团所有。但剥离了股权和商标之后,娃哈哈的生产制造、销售渠道、日常经营管理等核心业务,已然逐步移交“宏胜系”主导。
说白了,这场持续已久的博弈最终达成了一种默契:国资继续以股东身份保驾护航,而具体的经营管理权,终究还是交还给了宗家。
再回头看,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娃小宗”商标夭折事件,此刻或许有了新的解读。
今年以来,“娃小宗”相关商标被密集注册,不少区域的经销商合作主体已悄悄从娃哈哈切换至宏胜体系,部分区域公司的更名也在向宏胜品牌靠拢。
种种迹象表明,宗馥莉从未真正放弃打造个人品牌的想法。只是她在实践中逐渐想通了关键:在现行市场环境下,脱离“娃哈哈”这个国民品牌背书,单靠“娃小宗”很难快速获得经销商认可,新品牌的市场教育成本过高,见效也慢。
与其硬推新品牌硬碰硬,不如换一条更务实的路径。
因此,宗馥莉现在要做的,不是在娃哈哈的羽翼下做补充,而是在其之外,再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宇宙。
这条路上,她无需与娃哈哈正面交锋,毕竟两者早已形成业务互补的生态;但同时,她也彻底跳出了旧有体制的束缚,得以按照自己的商业逻辑,从容搭建宏胜系的商业版图。
未来几年,“娃哈哈vs.宏胜系”或许会成为市场最值得观察的一场品牌博弈。
但这既不是两代人的对立,也不是简单的同业竞争,而是一次家族企业传承的现实注脚:宗庆后打下的国民品牌根基,与宗馥莉想要构建的新商业生态,正在以一种互补共生的方式,走向各自的未来。
娃哈哈没有失去未来,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延续生命力;宗馥莉也没有失去舞台,她只是换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战场。
真正的交锋,或许不会是剑拔弩张的对抗,而是在各自的赛道上,用结果印证不同商业理念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属于宗馥莉的新一轮战斗已经打响,现在说输赢还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