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肺癌关注月:专家给出应对肺癌的5条建议

来源:环球网

11月27日,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举办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肺癌关注月(11月)专题访谈在北京举办。中央电视台评论员、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国际肺癌研究协会主席周彩存教授,就肺癌的高发原因、高危人群及筛查、如何应对结节、肺癌的分期治疗,以及晚期肺癌的应对等进行了访谈,并向患者和公众提出了5条相关建议,呼吁公众积极预防、科学应对肺癌,面对肺癌保持信心和希望。

建议一:源头预防——远离高危因素,降低患病风险

预防是应对肺癌的第一道防线,远离明确的致癌因素,能从源头减少患病可能。周彩存教授强调,吸烟是肺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吸烟量越大、起始吸烟年龄越早,患病风险越高;同时,抽烟越多,靶向治疗机会也少,得了肿瘤后发展也快,愈后情况也不好,因此尽早戒烟、避免二手烟暴露是关键。此外,还应避免长期接触粉尘、化学有害物质,关注空气质量,在污染天气做好防护,从生活细节降低肺癌诱因。

建议二:精准筛查——这4类人群更应该进行筛查

哪些人需要重点筛查?周彩存教授明确了四类高危人群:一是长期吸烟者;二是有恶性肿瘤家族史者(尤其是亲属患肺癌且自身吸烟的人群);三是患有慢阻肺、肺结核等慢性肺部疾病或有职业暴露史者;四是年龄在70岁左右的高龄人群。建议这类人群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抓住临床治愈的黄金时机。

“早期肺癌通过规范治疗,临床治愈率可达90%以上,而筛查是发现早期肺癌的核心手段。”周彩存教授指出,低剂量螺旋CT是目前最有效的肺癌筛查工具,能精准识别2-3毫米的微小病灶,避免因症状不明显延误诊治。

建议三:科学应对结节——避免焦虑,规范随访是关键

随着体检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多人发现肺部结节,由此产生的焦虑情绪十分普遍。对此,周彩存教授给出“安心指南”:“小结节不等于肺癌,95%以上的肺部结节为良性,5毫米以下结节恶性概率仅1%-2%。”

他强调,结节良恶性需结合大小、形态、密度及个人病史综合判断,无需盲目恐慌。对于低风险人群(不吸烟、无家族史、结节形态规则),5毫米以下结节每2-3年随访一次即可;高风险人群则根据情况缩短至半年随访。若随访中发现结节增大或形态变化,及时就医干预,无需急于手术造成肺功能损伤。

建议四:分层治疗——按分期定方案,精准施治提疗效

根据病情分期制定个性化方案,能最大程度提升疗效。周彩存教授介绍,早期(Ⅰ期)肺癌术后治愈率达80%-90%,无需额外化疗,患者可快速回归正常生活;中期(Ⅱ-ⅢA期)患者通过新辅助免疫化疗、靶向治疗实现“降期”后,手术治愈率大幅提升,五年生存率从30%-40%跃升至65%以上;晚期患者则以“活得好、活得长”为目标,通过精准疗法实现慢性病化管理。

同时,公众无需对化疗过度恐惧——如今的化疗已实现“减毒增效”,借助支持性药物和精准用药,脱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大幅减轻,部分患者治疗期间生活质量与常人无异,无需因担忧副作用延误治疗。

建议五:保持希望——找准“靶点”用对药,晚期也能长期生存

对于晚期肺癌患者,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的发展为长期生存带来新希望。周彩存教授指出,靶向治疗的关键是找到“靶点”,比如若患者存在ROS1融合阳性,使用新一代靶向药物可将中位生存期延长至48个月以上;无靶点患者采用“免疫+化疗”方案,近三分之一患者实现长期生存。

我国国产靶向、免疫药物疗效已达国际领先水平,且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患者经济负担也在降低。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及基层医院诊疗能力持续提升,也为患者的长期治疗提供了便利保障。

“应对肺癌,既要做好预防,也要科学治疗。”周彩存教授表示,诊疗技术不断进步,帮助患者从预防到治疗全程规范应对,让更多患者实现高质量生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肺癌关注月:专家给出应对肺癌的5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