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赵幼力:商业银行要培养科技眼光、建立科技信仰

  由瞭望智库主办的2025第10届新金融论坛于2025年11月28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从秩序重构到行稳致远——金融业的既往十年与未来五年”。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赵幼力出席并演讲。

  商业银行如何更好地运用科技金融适应企业的变化?赵幼力表示有四方面看法:

  1、要培养科技眼光。在大国科技竞争的背景下,一些产业政策不仅仅是政策,更是一种战略部署,换句话说,跟过去不一样的地方是,是不是能取得商业上完全的回报,这个其实不是考察企业的核心KPI,而是看他到底有没有战略意义,能否为国出征。

  2、建立科技信仰。在科技领域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区别越来越模糊,像华为、DeepSeek这样的民营企业有很多光环,这样的光环已经不亚于国有企业,甚至像TikTok这样的民企,在中美谈判中是谈判桌上重要的筹码。过去经常说商业银行有国企偏好、有城投信仰,从现在开始,这些渐渐地都有所淡化,因为地方债这些负担,所以商业银行其实应该重建的是一种科技信仰。

  3、助力产业出海。是商业银行重要的使命和担当,中国跟世界是深度接轨的,随着中国企业从产业链的中低端向高端迁移,以及国内市场的内卷,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出海,未来将有可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拥有”。我

  4、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工商银行也提出了全面金融解决方案,如果客户不需要融资,还可以为他融智、融通、融技,打造金融服务的生态雨林。

  以下为演讲实录:

  赵幼力: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数字时代企业生命周期的新特征和金融服务的新思考”。

  1、我们看到,进入数字时代以后企业的成长速度是显著加快的,生命周期的曲线也更加陡峭。从占全球独角兽主导地位的科技型企业来看,其成为独角兽的时间是在不断缩短的。历史的平均是7年成为科技类的独角兽,但是到了2024年这个时间只有4.5年了,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技术的扩散和应用速度是显著加快的。电话成为拥有1亿用户用了75时间,到手机就是16年时间,到ChatGPT是两个月,到DeepSeek过亿的时间只用了7天时间就达到1亿用户,所以我们看到,第一个特点是企业成长速度是显著加快的。

  2、在数字技术加持之下创新活动的复杂度更高,系统性风险更强、企业的发展更依赖于网络和生态。AI技术的突破背后有超大规模的数据和算力支撑,再往上还需要能源的投入,这些都超出了单一企业的能力边界必须向外拓展。我们最近其实也关注到,包括OpenAI在内的一些AI龙头企业,是通过算力融资这种创新模式与上游软件和硬件厂商共建算力网络,以算力为基础引入金融支持,还有企业通过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布局更上游的能源和技术创新,从而构建创新生态。第二个特点就是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创新活动复杂性更高,还要向上游进行溯源。

  3、创新的组织方式和要素分工的结构被重新定义。目前企业员工少于50人的全球AI独角兽企业已经非常多了,未来有可能出现单人公司模式的新的组织形式,未来有可能OPC(单人公司)会成为担任独角兽的公司,其实对于企业周期性的成长都会带来很多变化,因为一个上千人、上万人企业的成长和一个人公司的成长周期肯定是不一样的。对于金融来说,不同的企业要有分层分类,不同阶段的企业要有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同时要进行韧性延展,就是快速进行动态适配。要组合多变,金融需求既有共性,也有一些个性化的需求,就需要金融企业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组合变化。

  下面再说一下新时代下商业银行如何更好地服务科技发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重点研究了“十五五”规划的建议问题,对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可以看到,建议稿排在前两位的都是跟产业和科技有关系,就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过去我们认为,企业只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但未来企业将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2022年以来,重要的机器学习模型几乎都是诞生在产业界,而不是在学术界,从这点来说,我们国家和西方是一样的,就是现代西方的很多创新也都不是在学校,而是在硅谷诞生的。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李约瑟之问”,中国古代对人类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今天这个古老的问题其实迎来了新时代的答案,在新一轮以人工智能浪潮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中,中国企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2025年DeepSeek横空出世的时候,西方媒体把它比作了“斯普特尼克时刻”,其实就是苏联首颗人造卫星上天的时候,把中国的DeepSeek诞生比作了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展望“十五五”应该可以看见,科技自立自强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对于创新的主力军,我刚才说了现在创新主要在企业界,企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作为商业银行又怎么来更好地履行科技金融去适应企业的变化,我也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要培养科技眼光。在大国科技竞争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产业政策不仅仅是政策,更是一种战略部署,换句话说,跟过去不一样的地方是,是不是能取得商业上完全的回报,这个其实不是考察企业的核心KPI,而是看他到底有没有战略意义,能否为国出征。在医药、半导体材料和AI等领域都出现了政策性的独角兽,2024年,杭州的“六小龙”并不是都实现了盈利,所以如果说财务报表不再可靠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该培育的是它的科技眼光,而不是完全去看这个报表。

  2、建立科技信仰。我们看到的第二个变化是,在科技领域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个区别其实是越来越模糊的,我们都可以看到,像华为、DeepSeek这样的民营企业有很多光环,这样的光环已经不亚于国有企业,甚至像TikTok这样的民企,在中美谈判中是谈判桌上重要的筹码。我们过去经常说商业银行有国企偏好、有城投信仰,从现在开始,这些渐渐地都有所淡化,因为地方债这些负担,所以商业银行其实应该重建的是一种科技信仰。

  3、助力产业出海。这也是商业银行重要的使命和担当,我们知道,跟美苏当年冷战时候比较大的不同是,苏联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就是美苏各干各的,而中国跟世界是深度接轨的,随着中国企业从产业链的中低端向高端迁移,以及国内市场的内卷,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出海,刚才之前的老师也说过了,未来将有可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拥有”。我们知道汇丰的战略是“the world’s local bank”,直译是“世界是本土银行”,意译被译成了“日不落银行”。对于中国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来说,国家的强大和产业的出海,都离不开我们去做这个服务。

  4、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因为科技企业的特征和信贷资金的需求是不适配的,科技企业可以没有贷款,肯定是需要金融服务的,所以我们工商银行也提出了全面金融解决方案,如果客户不需要融资,我们还可以为他融智、融通、融技,打造金融服务的生态雨林。

  谢谢大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赵幼力:商业银行要培养科技眼光、建立科技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