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
一摞材料本上,记录着跟客户联系交流时的“话术”,以及关于乡村振兴的各种政策介绍,你以为这是在“助农”?其实,这背后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该公司工作人员所谓的交流“话术剧本”11月28日,当看到陌生来电时,在成都销售牦牛肉的陈先生第一反应是“骗子吗?”,而这源于几个月前被骗的经历。此前,他与成都某公司签订“推广协议”,公司承诺帮他多渠道销售牦牛肉,且高于市场价20%-30%,提供“一条龙服务”。然而,在缴纳9000元服务费和7800元鉴定费后,该公司突然“失联”,陈先生才意识到遭遇了诈骗。
记者了解到,自成都市公安局启动以“听民意、护民生”为主题的“亮剑”专项行动以来,锦江公安成功打掉两处藏匿在写字楼内的诈骗窝点,78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该案背后,就是类似借助农推广为名义,而实施的诈骗犯罪。
锦江公安成功打掉两处藏匿在辖区写字楼内的诈骗窝点“一条龙”助力销售牦牛肉?商家被骗上万元
今年5月,陈先生接到一通自称是某某公司业务员的来电,介绍该公司经营和合作模式,“他们一开始就说可以帮我销售牦牛肉,而且利润空间很大。”
陈先生在成都和朋友一起合作,从事牦牛肉的销售业务,但基本上都是定点运输和销售,利润空间和客户资源相对固定,在接到这通电话后,对方给出的“条件”很诱人,还承诺可以高于市场价20%-30%的价格收购和销售。
这价格让陈先生心动了,同时对方还承诺安排渠道销售。来到该公司面谈后,陈先生与其签订了一份协议。协议载明,公司帮助农产品销售的推广并提供服务,服务费9000元,同时,为了鉴定客户的资质和产品质量,还需缴纳7800元鉴定费。
看到对方有实体办公地,也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接,加上利润空间确实很大,一来二去之间,陈先生便与对方签订了合同,在缴纳服务费和鉴定费后,他期待着,能够靠此业务赚到钱。可没曾想,等他再联系业务员时,对方要么迟迟不回,要么就是以“渠道正在对接”“还在走流程”为由一直不处理,直到几个月后突然“失联”,陈先生才意识到被骗了,便到了派出所报警。
警方揭秘:
有“话术”有套路 78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11月28日上午,在成都市公安局锦江区公安分局春熙路派出所内,派出所副所长熊天淏介绍了该案的部分细节,“近期,锦江区公安分局春熙路派出所在工作中发现,辖区有两家公司涉嫌以助农推广为名义实施诈骗犯罪。”
锦江公安成功打掉两处藏匿在辖区写字楼内的诈骗窝点警方在调查中发现,涉案的这两家公司通过定向对种植户、养殖户等农业项目从业者精准开展电话推广引流,以合作销售农副产品、助力乡村振兴为噱头,吸引被害人携带样品到公司面谈,并谎称其有稳定供应渠道、可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推广服务等骗取被害人信任,诱导被害人签订《互联网运营服务合同》并缴纳数千元至万元不等的“推广费”“服务费”。
锦江公安成功打掉两处藏匿在辖区写字楼内的诈骗窝点而在后期,该公司既未开展任何实质性推广活动,也没有提供任何有效销售渠道资源,面对农户的问询,以“渠道正在对接中”“系统维护升级中”“平台审核未通过”等借口反复拖延推诿,最后对农户置之不理。
锦江公安于11月18日下午,对两家涉嫌诈骗的公司开展收网行动,现场查获大量虚假合同、话术剧本、电脑、手机等作案工具。记者注意到,在一份名为“乡村工匠”的话术材料中,该团伙假模假样地举例,询问客户的需求,然后介绍盈利模式,并邀约客户进行洽谈,集中采购他们手上的农副产品并帮助销售。
锦江公安成功打掉两处藏匿在辖区写字楼内的诈骗窝点“先是建立信任感,然后介绍好处和利润,宣传自己是有实力带货的企业。”他们将这样的行为进行包装,并标注了全国各地的一些农场主的信息,目前,警方已对78名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深挖细查中。
该公司工作人员联系农业种植户使用的交流“话术剧本”(图片由成都市公安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