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文明培育、创建与实践活动在各地相继展开。其中,梅河口市创新打造的“6+1”交通治理模式,以秩序促文明,以平安保幸福,使交通事故率下降18.8%,成为吉林省文明实践活动中一个闪亮的缩影。
“以前这个路口,行人乱穿、电动车乱窜,看着都心慌。现在秩序好多了,过马路安心多了。”市民李玉春的感受,是城市交通秩序改善的直观证明。这一变化,源于2025年9月梅河新区公安局启动的交通安全大整治行动及其核心——“6+1”工作模式。
该模式精准对标六大难题:非机动车违法、机动车乱象、行人违规、道路隐患、企业源头风险、交通安全意识薄弱,并依托一个联动保障中心进行一体化作战。
治理拳头“硬”而“准”。针对外卖骑手,管理部门标注1330台车辆信息,建立违法推送机制,更通过技术手段让共享电动单车实现了“不戴头盔不能骑行”“超载自动断电”。对于违规上路的老年代步车,则坚决依法查扣,并协调多部门处罚违规销售商家。出租车司机孟久翔对此深表赞同:“整治行动保证了行车安全,道路通畅了,大家开得更放心。”
梅河口的治理,不仅是严格执法,更是智慧赋能与社会共治的结合。
在科技应用上,“智慧监管”大显身手。524个电警设备全天候巡查,同时推广“随手拍”小程序,发动市民共同监督,形成了“科技+民力”的双重管控网络。作为“智慧大脑”的联动保障中心,通过增设至47处区间测速点位,并制定4套针对性巡逻方案,实现了警力高效调度。自模式运行以来,交通事故发生率下降43.9%,亡人事故率更是大幅下降66.7%。
在人文关怀上,“温情劝导”润物无声。全市19个重点路口构建起“交警+劝导员+志愿者”的三防体系。志愿者的耐心引导成为街头暖流。对于行人轻微违章,创新采用“现身说法”教育方式,让违规者参与秩序维护,在实践中强化安全意识。一系列举措下,重点路口行人守法率从71%显著提升至92%。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这些数据共同勾勒出一幅“安全、畅通、有序”的城市交通新图景。“在此呼吁广大市民积极配合交警部门的专项行动,文明驾驶,安全出行,让我们共同打造平安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梅河新区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副大队长吴永利的呼吁,正逐渐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从被动遵守到主动维护,从管理对象到治理参与者,梅河口通过“6+1”模式,将文明引导与安全守护深度融合,让文明出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擦亮了城市的文明底色。
来源:彩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