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疗愈”,一个被越来越多人挂在嘴边的词,背后是这个时代无声漫延的渴望——我们都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温暖。
艺术设计具有天然疗愈功能,而艺术设计和生命教育结合,会产生这样的化学反应。在过去近十年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未来设计学院以复旦附属儿科医院、松江中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房为“生命教育+艺术教育”双基地,尝试把生命教育悄悄“种”进艺术设计课堂。带着学生走进真实的人生现场,陪伴临终者、聆听病痛者、关怀无助者。我们相信:教育,不仅传授技能,更应唤醒责任。
令人欣慰的是,这样的尝试,正在结出温暖的果实。在中山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师生设计病房和服务APP同时,也作为志愿者陪伴了许多生命的最后一程,我们见证了许多学生的蜕变。如现任学校生命关怀社社长2022级室内专业陈妙瑄同学说:“大一时,我在社团招新中第一次听到‘安宁疗护志愿服务’,被深深震撼。如今,我也成了那个讲述故事的人。”她不仅在社团中持续开展志愿服务,更把对生命的思考融入设计课题——为安宁病房做空间设计。“我们走进病房,聆听临终者的人生故事,也加入‘陪伴者’的行列。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但提升了我们的设计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也让我们再次审视向死而生的生命历程,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更加珍惜生命!这不只是一门普通专业课,而是一门生命哲学课!”
我们开设的《大学生生命教育》选修课,也成了校园里一道温暖的光。学生们在课程反馈中写道:“每周一的晚上,是我与心灵对话的时刻”“如果你对生命感到困惑,一定要来上这门课”“不虚此行,不选血亏”……
艺术疗愈作为整合心理学与艺术实践的跨学科领域,其理论内涵与应用价值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愈发凸显。艺术疗愈,看似是一个现代概念,实则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的传统智慧。从《黄帝内经》里用五音调和五脏的古老智慧,到今天更为广泛的综合艺术疗愈方式,艺术疗愈早已在我们的文化血脉中流淌了数千年。今天,我们重新接续这一传统,让艺术设计成为温暖他人,同时治愈自己的力量。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有疗愈他人的能力,也有被疗愈的深层需要。关于爱与生命,关于责任与奉献,我们听过太多道理。而真正的沉浸式教育,是让学生俯身去倾听、伸手去扶持——在疗愈他人的过程中,他们终将治愈自己。 这不仅适用于大学生,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未来设计学院书记、副院长 王红江
原标题:《生命教育,在疗愈他人的过程中疗愈自己》
栏目编辑:陆梓华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