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法治网
“想认识董卿,添加这个微信号。”2024年5月,75岁的李大爷在某社交平台浏览时,刷到一段配着董卿照片的短视频,视频末尾的这句“邀约”顿时让他心动了。
图片由AI生成一直想认识偶像的李大爷当即添加了该微信号,对方随即发来“董卿独家视频”及“董卿文化传媒工作室”的营业执照照片,并顺势推出了“入会套餐”:299元成为会员,每月能抽线下见董卿的机会;支付12888元至22888元不等的费用,还可成为代理,不仅见面优先,还能“参与团队策划赚收益”。
在此过程中,对方亲昵地喊他“哥哥”,嘘寒问暖间,让李大爷放松了警惕,先后向对方累计转账1.3万余元成了“代理”。然而,当他要求对方兑现见面承诺时,对方却要求其再付22888元升级为“高级代理”,方可优先安排。
直到这个昵称为“卿”的微信号因涉嫌诈骗被平台封禁,李大爷才察觉被骗,随后向公安机关报案。
警方判断,该案系团伙作案,随即顺藤摸瓜,将张某、李某、刘某甲、王某乙逐一抓获。公安机关侦查后发现,该团伙成员利用明星肖像视频吸引受害者,通过固定话术诱导转账,涉案账户收款多为299元、2288元、12888元等特定数额。短短数月间,就骗取了70余万元。此外,张某还背着家人,使用她们的身份证注册涉案账户进行诈骗。
近日,山西省泽州县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张某、王某甲、刘某甲、李某、王某乙有期徒刑七年二个月至三年二个月不等。因刘某乙一直未到案,公安机关已对其网上追逃。
图片由AI生成“这类‘冒充名人’骗局比普通诈骗更隐蔽、更具迷惑性。”《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李大伟律师告诉法治网记者,该团伙的核心运作逻辑是:先用粉丝对名人的仰慕心理作为切入点,通过亲切称呼和情感关怀降低受害者戒心,再用伪造的营业执照等“准官方包装”增加可信度,最后以见面机会和高额回报为诱饵,逐步加码收割。
李大伟律师指出,这类骗局对中老年人尤为“致命”,因其同时戳中了三大痛点:对名人的信任仰慕、对情感陪伴的渴望以及“再努力一下就有回报”的心理期待。
“中老年受害者在发现被骗后,切勿因‘不好意思说’或‘怕子女责怪’拖延报案。”《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周垂坤律师提醒,“一旦发现被骗,应立即固定证据,包括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平台账号信息及对方伪造的身份材料等,并尽快报案、主动告知子女或亲友寻求支持,避免因独自处理导致证据灭失。”
“防范此类精准针对特定心理需求的诈骗,个人需筑牢‘不轻信、不转账、多核实’的心理防线,家庭应发挥情感支持与安全监督的作用。”周垂坤建议。
他同时提出,平台应承担起内容审核与风险管控的社会责任,例如对配有明星肖像且诱导添加个人账号的视频重点审核、限流或标注风险提示,在App开启页面、信息流等位置常态化推送反诈案例和防骗指南,让此类诈骗无机可乘。
事实上,李大爷的遭遇并非个例。据了解,这类“冒充名人”的诈骗案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骗子不仅仿冒董卿、靳东、刘涛等公众人物,还会用“明星助理”“工作室人员”等身份行骗。
假“靳东”页面 图源:网络此类“冒充名人”的诈骗套路,是否有共通的“识别信号”?对此,李大伟律师提醒,公众可牢记“六个一律不要信”:
(1)名人私下加个人微信、单独聊天要钱的;
(2)先交钱才能“见面”“合影”“加入内部群”的;
(3)收益回报明显高于常识的(如“跟某某名人一起投资,稳赚不赔”);
(4)只在社交平台、微信私聊,拒绝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的;
(5)打款对象是陌生人私人银行卡、刚注册的小公司和名人毫无关系的个人;
(6)要求“保密,不要告诉家人”“不让子女知道”的。
你遇到过此类骗局吗?评论区聊聊~
文 | 李梦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