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一家自动驾驶企业正式叩响港交所大门。港交所披露文件显示,苏州天瞳威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中银国际、汇丰及华泰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招股书披露,天瞳威视累计获得多轮融资,投资者包括采埃孚、上汽集团、北汽集团、千方科技、中国联通等产业资本。今年7月,天瞳威视宣布完成5亿元D轮融资,进一步增强了其资本实力。
2025年被行业普遍视为“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元年”,随着《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等政策陆续落地,国内多家整车企业已陆续取得自动驾驶路测许可,加速L3技术规模化商用。
在这一背景下,天瞳威视已前瞻性布局技术壁垒更高、更具想象空间的L4级赛道,公司的L4级解决方案已占据总收入的半壁江山。然而,在业务快速扩张的同时,天瞳威视仍面临持续亏损的挑战。公司未来如何实现从“收入增长”到“盈利兑现”的跨越,将成为市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收入跃升182.1%,盈利难题待解
公开信息显示,天瞳威视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涵盖L2至L4级自动驾驶及舱驾一体方案。
业绩方面,2022年、2023年、2024年,天瞳威视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72亿、2.04亿、4.83亿元(单位为人民币,下同),2024年收入实现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L4级解决方案收入的大幅增加。
从半年数据来看,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1.57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0.56亿元增长182.1%,呈现加速扩张态势。
然而,在收入高增的背后,公司仍面临持续亏损的压力。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天瞳威视的净亏损分别为3.25亿、2.31亿、4.63亿和1.93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超12亿元。不过,若从经调整亏损及全面开支总额来看,2025年上半年为417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721万元下降42.1%,反映其运营效率有所改善。
从业务结构来看,天瞳威视主要提供三类解决方案,即L2级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泊车及驾驶解决方案及智能座舱解决方案),L4级解决方案(主要包括Robotruck、Robobus及Robotaxi解决方案),及工程服务(主要涉及道路测试、数据收集支持及数据标注服务以及天瞳威视的专有工具链)。
根据灼识谘询的资料,按2024年装机量计,天瞳威视是中国第二大同时提供行车与泊车解决方案的以软件为核心的L2-L2+级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第三大DMS解决方案提供商。此外,公司还是中国首家实现L2-L2+级方案海外交付的智能驾驶企业,并在2024年成为中国海外出货量最大的同类供应商。
面对L2级市场的竞争加剧,天瞳威视正将战略重心向L4级倾斜。公司的L4方案目前主要应用于无人巴士、无人卡车、Robotaxi及无人环卫车等领域,2024年L4级解决方案收入达2.4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三倍,占总收入比重已超过50%,其中大部分来自软件解决方案。2022至2024年间,该业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2%。
相比之下,2025年上半年L2-L2+级解决方案收入同比下滑超四成,占比也由2022年的55.1%降至36.8%。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L4级业务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毛利率下滑的挑战。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和2025年上半年,天瞳威视的整体毛利率分别为31.1%、35.3%、30.0%、28.7%和32.4%,整体呈现波动,主要受产品组合变化影响。
其中,公司L4级解决方案的毛利率在2022至2024年间分别为38.7%、35.4%和26.0%,呈现逐年下滑趋势。公司预计,伴随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及模块化开发带来的效率提升,未来L4级解决方案的毛利率有望回升。
客户资源方面,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天瞳威视已与超过24家整车厂合作,包括2024年中国销量前十的9家整车厂,已获得144款车型的 L2-L2+级解决方案定点函,展现出较强的客户覆盖能力。目前天瞳威视已取得L4级解决方案的10亿元意向订单,涵盖超2500辆Robobus、Robotaxi及Robotruck,预计于未来三至五年内交付。
研发投入上,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4年上半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开支分别为1.87亿元、1.06亿元、1.17亿元、0.13亿元、0.18亿元,占营收比例从108.7%逐步降至11.6%,主要由于天瞳威视的L2-L2+级技术成熟及更多项目转向交付阶段。截至2025年上半年,其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额为3.74亿元,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缓冲。
可以看出,公司在L4级领域的先发优势、完整的产品布局和优质的客户资源构成了其核心竞争优势。然而,如何平衡短期盈利压力与长期技术投入,如何在L2市场保持竞争力的同时加速L4业务商业化,将是公司未来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L3自动驾驶迎来商业化关键节点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转型,智能驾驶技术已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数据显示,2024年,配备L1-L4功能的智能汽车量产乘用车渗透率在全球达到61.2%,在中国达到70.0%,预计到2030年分别增至88.0%和99.4%。相应地,预计全球和中国的L1-L4智能汽车出货量将分别以10.8%和11.1%的复合年增长率从2024年的3,850万辆和1,600万辆增长到2030年的7,120万辆和3,010万辆。
配备L2-L2+智能驾驶功能的智能汽车是市场扩张的主要增长引擎。全球L2-L2+ 的渗透率预计将从2024年的41.0%上升到2030年的74.6%,同期销量从2,580万辆增加到6,030万辆,复合年增长率为15.2%。
其中,中国的L2-L2+智能汽车渗透率明显高于全球水平。由于整车厂竞争激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领先以及消费者对NOA等智能驾驶功能具有强烈的采用意愿,预计中国L2-L2+渗透率将在2024年从61.7%增长到2030年的91.3%,同期销量从1,410万辆增加到2,770万辆,复合年增长率为11.8%。
智通财经了解到,在技术演进路径上,2025年被视为L3级自动驾驶从示范运行迈向规模化商用的关键节点。2025年9月12日,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提出“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推动道路交通安全、保险等法律法规完善”,标志着中国在高级别自动驾驶政策层面取得重要突破。北京、上海等首批试点城市已同步推进路侧设施智能化升级,包括部署车路协同设备和实现5G区域全覆盖,为L3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构建了初步的硬件生态。
然而,在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市场竞争格局正日趋激烈。目前智能驾驶领域已形成两类主要参与方:一类是以小鹏等为代表的自研派车企,另一类则是与天瞳威视、Momenta等第三方供应商合作的车企。
浙商证券指出,车企在智驾领域的自研能力存在分化,第三方供应商仍有较大的生存空间。Momenta CEO曹旭东进一步预测,到2026年,中国城市辅助驾驶市场格局将基本确定,最终可能仅存两至三家主要玩家,全球范围内也将仅剩三至四家核心企业,行业洗牌在即。
在此背景下,天瞳威视作为独立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虽在产品布局与技术积累方面具备一定基础,但整体规模仍相对有限。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4.83亿元,净亏损却达4.63亿元,与已上市的同业头部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随着行业竞争加剧、技术迭代加速,如何在政策红利释放窗口期内实现技术突围、跑通商业路径,将是天瞳威视及其他中小型智能驾驶企业共同面临的战略课题。
整体来看,尽管天瞳威视战略性地将重心从红海竞争的L2市场转向更具想象空间的L4级赛道,并成功实现了收入的跨越式增长,但仍然面临“烧钱换市场”的盈利挑战。短期来看,公司对L4级解决方案的前瞻性布局以及已获得的可观意向订单,将成为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内业绩增长的驱动力,但其长期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仍取决于公司能否在短暂的红利窗口期内将技术潜力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