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高枝)昨天,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了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情况的报告。“十四五”期间,本市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7.2%。同时,乡村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乡村休闲旅游收入超35亿元,全市农村集体经济账面资产总额达1.1万亿元,超三分之一的村庄实现分红。
报告指出,五年来本市农业农村呈现“两增、三进、两稳”的良好态势。“两增”体现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大幅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2%,增速跑赢多个经济指标。“三进”则表现为“百千工程”、农业科技创新、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5%,培育形成乡村市集、乡村烘焙、村咖等一批乡村服务新业态。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配置更加均衡。365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组织51家三级医院对口支援远郊区15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或改扩建75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消除医疗卫生服务空白村。建成养老机构340余家、幸福晚年驿站620余家、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近1000个,市、区、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基层全覆盖。
产业融合方面,粮食产量实现“五连增”,2024年达到57.6万吨。农业中关村建设成效显著,取得“首发”智能育种机器人、番茄固相基因芯片等一批引领性科技成果。2024年乡村休闲旅游收入达35.9亿元,较2020年增长44.8%。全市农村集体经济账面资产总额达1.1万亿元,超三分之一的村庄实现分红。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市人大农村委认为,目前本市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等环节的有效衔接还不够,城市带动功能发挥不充分,郊区服务城市能力仍有欠缺,农民收入渠道较为单一。
农村委建议,为确保镇域内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应有效运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措施,推进点状供地政策真正落地。对接城区市场需求,探索“生态+产业”融合路径,在生态保护红线外,拓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发展渠道。在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方面,建议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农户”等模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订单收购、劳务用工等方式,让农民既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农产品销售收益,又能参与产业增值分红。鼓励农民以宅基地、闲置房屋、农业设施等资源入股经营,签订规范的利益分配协议,确保产业发展红利精准反哺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