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一把剪刀剪出30年邻里温情

    陈少群经常上门帮邻居理发。

  ■本报记者何璨汐 文/图

  在广西冶金研究院宿舍区,提起陈少群,邻里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起那把磨得发亮的剪刀。这种普通的理发工具,在陈少群手中握了整整30年,不仅帮居民理好杂乱的发丝,剪去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还凝聚了浓浓邻里温情。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她日复一日的温情帮扶,让“助人为乐”的种子在社区里生根发芽,绘就邻里和睦的温暖底色。

  一个念头 义务理发摊摆了30年

  11月21日下午,广西冶金研究院宿舍区的活动室里,暖阳透过玻璃窗洒下斑驳的光影。70多岁的陈少群正专注地为几位邻里老人理发,她瘦削的身影在阳光中显得格外明亮。左手执梳轻拢银丝,右手握剪灵活翻飞,伴随着“咔嚓咔嚓”的声音,原本凌乱的发丝渐渐变得清爽利落。“陈大姐的手艺比理发店还讲究,关键是分文不取。”老人们对着镜子端详新发型,脸上绽放的笑容,正是对陈少群三十年如一日善举的最好褒奖。

  时间回溯到1995年。当时,陈少群在广西冶金研究院工作,发现同事们常常因工作任务繁重顾不上打理自己,蓬乱的头发下是一张张疲惫却专注的面容。看着大家忙碌的样子,经常给家人理发的她心里不禁冒出一个念头——帮大家理发。于是,一把剪刀、一把梳子、一块围布,她的义务理发摊悄然开张。

  谁也没想到,这个临时起意的决定,竟开启了陈少群持续30年的爱心征程。最初生涩的手法渐渐娴熟,简陋的理发摊成了同事们最温暖的歇脚处。一缕缕落地的发丝,无声地记录着这位普通女工不平凡的善举。

  2000年退休后,陈少群把理发摊从单位搬到了宿舍区,服务对象也从同事扩展到邻居以及路过的陌生人。只要有空,她就会带上理发工具准时守候,甚至还主动公开自己的电话号码,让有需要的邻居打电话预约。

  时光荏苒,30年来,陈少群所用的推剪和剪刀换新了一批又一批,帮理过发的人不计其数,她也成了小区里无人不晓的“活雷锋”。居民刘小梅由衷称赞:“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陈少群就是这样的人,她把助人为乐落到实处,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一片热心 点滴帮扶串联邻里情

  理发之余,陈少群也是邻里眼中“闲不住”“有求必应”的热心人:小区落叶多了,她拿起扫帚打扫;健身器材落灰了,她仔细擦拭;社区开展互助活动,她积极报名;平时她还帮邻居买菜、取快递、照看孩子、缝制衣物,只要有人开口,她总是笑着回应:“没问题,我来帮你。”这句朴实的话语,已经成为陈少群最温暖的口头禅。

  这份温暖的坚持,早在1985年就已埋下种子。当时,陈少群发现同事封大姐独自抚养幼女,生活举步维艰。看着封大姐拖着病体操劳的身影,她默默在心里许下一个承诺。从此,每当下班铃声响起时,同事们总能看到她匆匆赶往封大姐家的身影。灶台上的锅碗瓢盆见证了她烹制的一餐餐热饭,阳台上的晾衣绳记录了她洗净的一件件衣衫。她更是把封大姐的女儿当成自己的孩子贴心照顾。这份持续数年的守望相助,帮助封大姐母女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两家人亲如一家。

  “从小爸妈就教我做人要善良,对别人好一点,我的哥哥姐姐都乐于助人。”对陈少群而言,助人为乐是融入血脉的家风传承,帮助他人不过是这个善良女子的日常。

  善意有回响。多年后,曾受陈少群帮助的同事蒋晓英特意邀请她赴泰国旅游,并执意承担全部费用。“她说我帮过她大忙,可我连具体是什么事都记不清了。”陈少群笑着说,眼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这份跨越时光的感恩之情,让邻里间的温情故事更添动人色彩。

  一生坚守 带动更多人助人为乐

  如今,陈少群头发已染白霜,却依然保持助人的热忱。定期上门给腿脚不便的邻居理发、到小区活动室为居民服务、在邻里需要的时候主动搭把手……在陈少群的影响下,小区里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助人为乐行列。有的主动帮她整理理发工具,有的帮忙照看等待理发的老人和孩子,还有的为有需要的邻居提供帮助。

  “陈阿姨是我们的榜样,她用30年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助人为乐的力量。”居民李女士说,现在小区里的氛围越来越融洽,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现在年纪大了,手脚不如以前灵活,但只要大家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剪下去。”这句简单的话语,不仅是陈少群的信念,也是她的承诺。30年光阴里,这位普通的退休女工用最质朴的方式为城市文明添砖加瓦:文明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邻里间的一次次伸手相助;和谐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日复一日的用心经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一把剪刀剪出30年邻里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