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11月27日讯(全媒体记者 岳霞)清晨7时30分,长沙市雨花区泰禹小学的操场上,2000余名学生踩着韵律操节拍舒展身体,跑道上的“创意跑操”队列不断变换队形。与此同时,湘江新区虹桥小学的AI智慧体育教室里,三年级学生正通过智能手环监测心率,在“双人不倒翁”游戏中完成体能训练。这不是特例,而是长沙推行中小学生“每天锻炼2小时”政策后的日常图景。这场被称为“最严运动令”的教育改革,正从时间保障走向质量深耕,在校园里掀起一场关乎健康与成长的深刻变革。
从试点到全域
“双1小时”体育模式告别“凑时间”
2024年,长沙市率先响应,在雨花区、芙蓉区全域及其他区县部分学校试点“每天一节体育课”,221所学校成为首批实践者。
2025年春季,政策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市中小学逐步形成“校内1小时+校外1小时”的锻炼模式。
“我们打破传统课时界限,让运动渗透校园每个时段。”芙蓉区一位校长算了笔细账:40分钟体育课、早晚各30分钟大课间、4个15分钟游戏课间,再加上课后服务的体育活动,“校内1小时”轻松达标。校外则通过“家庭成长3道餐”“社区徒步圈”等形式,联动家长和社会力量补足时长。
芙蓉区大同瑞致小学就将15分钟课间设计为“热身3分钟+游戏10分钟+放松2分钟”的“课间能量加油站”,还开发了20款年级专属体育游戏每周轮换,让碎片化时间高效利用;周南梅溪湖小学组建“爸妈超能跑团”,联合社区搭建“1小时徒步圈”,让“校外1小时”锻炼落到实处。
湖南省教育厅2025年1月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有班级必须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严禁其他学科挤占运动时间。这一刚性规定,让“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有了制度保障,也倒逼学校从“凑时间”向“做品质”转型。
学校创新实践
空间、科技与文化三重加持
课间15分钟,砂子塘小学15个“智慧魔法屏”前聚集了不少学生,跳绳、跳远、仰卧起坐、高抬腿……20余项含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系统项目在内的体育技能,无需老师在场就可以完成实时监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属“AI运动搭子”,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测评、集体挑战、课堂学习等方式争获周冠军,也能利用运动姿态识别、运动智能分析等人工智能手段补足短板。这些数据不仅生成个人运动画像,更能为教师提供分层教学依据,终结了体育课“一刀切”的困境。
面对城区学校场地有限的共性难题,长沙各校探索出多样化的破局之道。砂子塘小学的校园是出了名的小,学校活用“会说话”的金角银边,立体扩容“畅享园”“启梦天地”“砂糖小屋”“成长阶梯”,打造跳远、跑步、攀爬、跳房子等“微运动”空间;砂子塘魅力小学利用教室空间编排课桌操,将基础体能训练融入舞蹈动作,雨天也能实现“室内大课间”;雨花区泰禹小学更精打细算,不仅打造“智慧操场”,还利用校园边角空间设置“迷你运动区”,通过“早晚双大课间”模式盘活现有空间资源。
科技赋能让体育锻炼更精准高效。长沙市83万学生的运动数据实时同步至长沙智慧教育平台,湘江新区虹桥小学搭建的AI智慧体育教室配备智能手环、AI跳绳、8人同步体测设备,实现“全校2100名学生一天完成体质测试全覆盖”。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让运动从“任务”变成“习惯”。长沙连续6届举办“绳彩飞扬”AI体能云赛,累计带动学生运动2.3亿余人次。全市“班班有队伍、月月有比赛”的赛事体系,让排球联赛、跳绳达人赛等20余项活动覆盖近百万学生。
“校长喊你来运动”活动也掀起家校联动热潮,麓山外国语实验中学校长张辉持续7年带领学生晨跑,跑团从最初的师生队伍扩展到500余人的亲子方阵。
在长沙县实验中学的校园里,领头跑操的是校长李浩,这位热爱运动的校长,生动地践行着“为终身发展奠基”的素质教育理念。“这学期,校长在学校里陪我们上了9次体育课,还有一次带领我们去了松雅湖进行拉练,我们一度跟不上他的步伐。”飞行班学生杨昊来说道。
家校社协同发力
多维度评价让校园体育“提质增效”
政策落地以来,成效已然显现。2024年长沙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升至99.3%,较2021年优良率提升13个百分点,部分学校肥胖率下降8%。虹桥小学通过体育走班制教学,6年时间实现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从5%跃升至91.3%,位列全区第一。家长们的反馈更直观:“孩子饭量大了,睡觉更香了,性格也更开朗了。”
面对改革深水区的难题,长沙市教育局明确了“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推进路径。按照“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思路,全市推广体育走班制,让学生6年掌握至少一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
在资源供给上,“挖潜+共享”成为关键词。
雨花区推行“1234”工程,通过“2个阳光大课间+4个课间游戏”盘活校园空间;学校与社区共建“1小时徒步圈”,假期校园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弥补场地不足短板。师资建设方面,区域体育教师共享中心、“体艺成长直通车”计划等举措,为农村学校提供专项培训和指导。
砂子塘天华小学把体育课设在湖南省植物园,通过“绿脉计划”创新体育教育。为保证学生每日两小时以上的校内运动时间,学校构建“1443”体育活动体系:通过每日1节体育课、4个15分钟微课间、4次半小时活力营,每年3场“趣动汇”(每月运动擂台赛、每期“习体课程”文化节、每年生态运动嘉年华),形成“全员参与、全时浸润、全域覆盖”的立体化运动模式。
长沙市评价改革也在同步推进。体育课程考核纳入出勤、课堂表现、体质健康、课外锻炼等多维度指标,寒暑假体育作业检测成为常态,更将学生身心健康指数纳入办学水平评价,推动“健康第一”从理念走向实践。长沙力争2027年实现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57%以上的目标。
“动起来”后如何“稳下来”
长沙校园体育改革仍有挑战
然而,深入推进中,多重挑战逐渐浮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尤为突出,每天一节体育课的要求让专业体育教师缺口凸显,部分农村学校不得不由班主任或者其他科任老师“代班”体育活动。
安全压力成为一线教师的普遍困扰。高强度运动增加了运动损伤风险,“既要让学生动起来,又要时刻绷紧安全弦”成为体育教师的日常。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当体育课时总量超越部分文化课时,如何避免“重体轻文”的新失衡,其实也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新问题。目前很多课程都进入了“必修”行列并规定了课时,这让学校不得不挤压一些文化课课时安排。
另外,在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的背景下,农村孩子的2小时锻炼质量需要得到保障支持;城乡在场地设施、专业师资上的差距仍需长期弥补;而对于天生不爱运动的孩子,如何在强制要求与心理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运动成为新的负担,更需要精细化的教育设计。
从清晨操场的活力身影到AI教室的精准监测,从校长领跑的温情陪伴到“学练赛评”的体系构建,孩子们脸上的汗水,不仅映照着体质的提升,更承载着教育价值观的转型。这场改革没有标准答案,师资补充的长效机制、评价体系的深度融合、家校社的协同发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当运动成为孩子成长的日常,当健康成为教育的底色,这场改革就已经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