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坐落于南昌市的繁华中心,却能于喧嚣中觅得一处静谧,孺子书房樟树林分馆就是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阅读空间。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樟树的枝叶,在孺子书房樟树林分馆的落地窗前洒下斑驳的光影,我便如往常一样早早来到书房。推开玻璃门,那种熟悉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
作为孺子书房樟树林分馆的馆长,我在这里度过了近三年的时光,这间62平方米的小书房,藏在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深处。没有传统书房的严肃规整,连片的落地窗把整片樟树林都“框”进屋里,树影随着微风在书页上轻轻摇晃,花香混着墨香飘进来,连翻书声都变得温柔。35个座位、2300余册图书,从党史著作到少儿绘本,从科技读物到经典文学,足够装下不同读者的需求。
整理书架是我每天的第一项工作。把被翻乱的儿童书籍放回少儿区,将老读者常读的散文集摆回原位,再检查一遍充电插座——这些细节藏着我书房里“回头客”的习惯。上周我发现党史类书籍被翻得卷了边,特意在书架旁加了个小书架,放上放大镜和便笺本,果然深得老年读者的喜欢。
每到周末,书房就热闹起来了。高二学生汤思绮习惯在周日下午2点左右到,她会轻手轻脚地走进自习室,再从书包里掏出自制的英语单词本。她总是说,在这里的学习效率比家里高。没过多久,家住附近的蔡女士和她的闺蜜们也会提着布包而来,她们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读养生类书籍,累了就放下书本,静静地看向窗外的风景,阳光透过树叶落在她们银白的发梢上,格外温馨。
最动人的风景,往往藏在不经意的瞬间。盛夏时,有居民带着孩子来避暑,即使不看书我也热情接待,久而久之形成了默契——早到的读者会主动帮忙调试设备,家长们会提醒孩子保持安静。有次暴雨,一位老人没带伞,我把自己的伞递给他,第二天他特意送回一盆多肉,现在就摆在前台,成了书房的一个小装饰。
今年,书房里多了几张外国人面孔。他们是附近学校的留学生,来备考汉语水平考试。看着他们对着汉语词典皱眉的样子,我自费买了些练习本送过去,没想到他们特意用刚学会的汉字写下“谢谢”。现在每周三下午,他们还会教孩子们简单的外语单词,书房里偶尔响起的双语对话,成了新的风景。
孩子们的身影总能给书房注入活力。今年8岁的蔡子博,最喜欢书房里的科普区,看完《香港寻宝记》就拉着小伙伴讨论武器知识,眼里闪着对世界的好奇。当我告诉他们“少年馆长”招募计划时,他立刻举着手报名:“我要当‘蔡馆长’,帮大家找书!”看着他认真的模样,我想起之前举办的“小小营养师”活动,孩子们戴着厨师帽学做健康菜肴的样子,至今还留在书房的照片墙上。
傍晚时分,夕阳把书页染成暖金色。汤思绮收拾书包时会把椅子归位,蔡子博临走前会跟书架上的书“说晚安”,留学生们会用汉语跟我道别。我坐在前台整理借阅记录,看着累计18460册次的借还数据,突然觉得这些数字都带着温度——每一本书的流转,都是一次温暖的传递。
作为馆长,我守的不仅是一间书房,更是一片精神栖息地。当书香遇上樟树林的晨光,当陌生人心连着心,这62平方米的空间里,便藏着南昌最动人的文化温度。
作者:孺子书房樟树林分馆馆长 方荣家
整理:洪观新闻记者 刘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