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目光,此刻都紧紧盯在了美联储12月那场至关重要的FOMC会议上。高盛的最新研判直截了当:12月降息无悬念。根据芝商所美联储观察工具,市场对12月9-10日会议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定价,在近期美联储官员密集“放鸽”后,已飙升至85%附近。
这并非空穴来风。纽约联储主席、FOMC副主席威廉姆斯最近的表态极具代表性,他明确支持“近期进一步调整利率”,核心逻辑就两条:就业市场降温加剧下行风险,而通胀上行风险已经缓解。这位美联储“三号人物”的观点,与鲍威尔及多数投票委员高度一致。即便12月16日的非农和18日的CPI数据在会议之后才发布,也基本难以改变这场“圣诞降息”的决策。
为什么这次降息如此关键?因为它不仅仅是单纯的宽松,更是一次明确的风险管理式“保险降息”。美联储的双重使命——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其重心正在发生肉眼可见的偏移。通胀这个猛兽暂时被关进了笼子,核心通胀已非常接近2%的目标。于是,政策的焦点必然转向就业。
而就业市场的疲软,是真实存在且正在恶化的。别看9月非农新增11.9万人看似超预期,但劳动力市场依然疲软,9月份失业率升至4.4%,为四年来最高水平。更值得警惕的是,高学历群体的就业情况正在快速恶化。根据高盛的报告,25岁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失业率已从2022年的低点上升至2.8%,涨幅高达50%;20-24岁的高学历年轻人失业率更是升至8.5%。这个群体占劳动力总量的40%,占全部劳动收入的55%-60%,他们是消费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就业一旦出问题,对美国消费引擎的冲击将是巨大的。
所以,美联储必须出手,这是一次预防性的“买保险”。摩根大通等机构也将此定性为“保险式降息”——行动过晚反而可能会损害劳动力市场。
那么,降息这把“钥匙”,最先打开的是哪扇门?无疑是对利率最敏感的科技成长股。流动性预期的改善将直接压低贴现率,为那些未来现金流集中在远期的科技公司带来估值重塑的巨大空间。
但今天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除了流动性宽松这把“柴”,科技成长股,特别是AI赛道,自身还正燃着一团越烧越旺的“火”。
这团火,就是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AI军备竞赛。就在前几天,11月24日,美国正式启动了代号为“创世纪计划”(Genesis Mission)的国家级AI战略。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科研项目,它的战略定位被拔高到与“曼哈顿计划”、“太空竞赛”同等级别,是举国体制下的科技总动员。
“创世纪计划”的核心目标极其宏大:要整合美国能源部下属17个国家实验室的超级计算机和全球最大规模的科学数据集,打造一个国家级AI科研平台,实现科研范式的革命。简单说,就是通过AI代理,自动化完成实验设计、假设验证、数据解析的全流程,目标是将科研周期从数年压缩至数天甚至数小时,最终实现“科学研究的工业化生产”,提升联邦研发投资回报率10倍以上。
这个计划的组织架构是顶配:由总统科学技术助理和能源部部长牵头,成立跨部门执行委员会,成员囊括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NASA等所有核心科研机构。它聚焦六大优先领域: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生物技术、关键材料、核能、量子信息、半导体。看看这些领域,每一个都是关乎未来国运的制高点。
计划的时间表更是紧迫得让人窒息:签署后60天内要提交至少20项国家重大科技挑战清单;90天内完成计算资源分配;120天内制定好数据整合与网络安全计划;180天内要建成平台原型系统并启动测试……这种推进节奏,充分暴露了其紧迫感和战略决心。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AI的发展已经从企业层面的商业竞争,彻底升级为国家力量主导的战略竞赛。政府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算力、数据、人才、资金上进行全方位投入。这为整个AI产业链提供了无比确定的长期需求保障。
而产业端的反馈,正在验证这种狂热的预期。英伟达刚刚公布的25Q3业绩,再次让市场惊叹:营收570.06亿美元,环比增长22%,同比增长62%,季度环比营收增长创下纪录。更关键的是,新一代产品GB300的出货量已经超过GB200,贡献了Blackwell总收入的约三分之二。从2025年初到2026年底,仅Blackwell和Rubin两代平台,预计就将带来5000亿美元的惊人收入。这不仅仅是财报数字,这是AI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速狂奔的最有力证明。
同时,应用层也在不断突破。谷歌接连发布Gemini 3通用模型和Nano Banana Pro专业图像生成模型,现象级多模态模型的推出,对算力和存力的需求是饥渴式的。从海外科技巨头25Q3的业绩来看,云计算营收超预期加速增长,数据中心供给依然紧张,AI云需求端整体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光大证券的研报也指出:AI需求真实存在且仍在加速。
所以,当我们把目光投向2026年,投资的主线依然清晰。一方面,是美联储宽松周期确认带来的流动性利好,利率敏感型的科技成长板块将首先受益。另一方面,是“创世纪计划”所代表的AI国家战略竞赛,为产业链注入了持续且强大的基本面驱动力。流动性宽松遇上产业大趋势,这无疑是资本市场最梦寐以求的“戴维斯双击”场景。在时代的大趋势面前,每一次回调,或许都是为我们提供的更好上车机会。
当然,机遇总是与风险并存。我们需要警惕美股AI板块短期估值是否已部分透支预期,也需要关注美国高学历群体就业恶化可能对整体消费的拖累。投资上,建议采取全球分散的配置策略——跨资产、跨区域平衡收益与风险,分散到估值更合理的A股和港股。
全球长红账户52%仓位聚焦中美科技(美股40%、中国12%),18%布局A股红利,剩余资产以黄金对冲 —— 既锁定美国AI算力与应用的领先红利,也把握中国国产替代的成长机遇。账户以 “长期收益” 为核心,适配5年以上长期持有需求。为平滑净值波动,采用定投模式,更易达成长期投资目标。风险控制上,通过动态再平衡策略调整资产配比:美股涨超合理区间时减仓,同步加仓低估A股及其他资产,维持初始配置比例。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