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传统文化课程之策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工程。这一融合不仅是对“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更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举措。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与实践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滋养和更为有力的价值引领。

课程改革:构建“三维融合”课程框架

筑牢价值引领与文化传承根基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文化课程,首先需构建“价值-知识-能力”三维融合的课程框架,使价值引领贯穿文化学习全过程。

以“价值维度”为灵魂,建立“对位解析”精准衔接体系。运用“经典溯源-价值对接-当代阐释”的逻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精准衔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位解析体系。例如,将《论语》中“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与“友善”价值观结合,阐释中华“仁爱”文化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赋能作用;将《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与“爱国”精神贯通,揭示个人修养与国家发展的内在统一;将《礼记·礼运》“天下为公”的理想与“和谐”“公正”的价值观呼应,展现中华文明的大同追求。这种对位解析并非简单的“贴标签”,而是通过文本细读、历史语境分析与当代案例佐证,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增强文化认同、价值认同。

以“知识维度”为基础,开发“中国智慧”系列模块课程。高校教师需跳出“碎片化”的文化知识点传授,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构建系统化模块课程,让学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与时代性。可设置“天人关系与绿色发展”模块,结合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分析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系形成的影响;设置“诚信文化与现代治理”模块,从《管子》“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到当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以“能力维度”为支撑,设计“文化解码”多场景工作坊。高校应通过“沉浸式体验-创新性解码-创造性输出”路径,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能力与创新转化能力。可依托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开设“甲骨文破译工作坊”,让学生通过字形分析、文献考证,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逻辑,并尝试用现代设计语言将甲骨文元素转化为文创产品;开设非遗技艺体验工作坊,引入剪纸、陶艺、传统纺织等非遗项目,引导学生在掌握技艺的同时,挖掘其蕴含的审美情趣与价值理念。这种“做中学”的模式,既能让学生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又能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实现“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创新”闭环。

实践创新:创新“四位一体”实践模式

激发多维度融合育人实践效能

实践是连接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的桥梁,高校应创新“数字赋能-跨界融合-社会课堂-国际传播”四位一体实践模式,以多元化方法提高融合育人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运用智能技术,破解文化传播“时空阻隔”难题。借助教育数字化转型契机,运用VR、AR、数字孪生等技术,把静态的传统文化转变为动态的沉浸式体验,破解“时空阻隔”难题,让学生随时随地接触和学习优质文化资源。比如,利用VR技术复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彩塑及洞窟结构,让学生“走进”洞窟,近距离观察壁画细节,感受这座艺术宝库的历史魅力;开发传统文化数字博物馆,整合全国文博单位的文物资源,实现“线上逛展+互动学习”。

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顺应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趋势,开设“传统文化+交叉课程”。例如,开设“《诗经》植物意象与大数据分析”课程,引导学生运用大数据技术统计《诗经》中植物的出现频率、分布地域,分析植物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社会背景;开设“古典园林与算法设计”课程,让学生用计算机算法重构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空间逻辑,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工智能的融合点;开设“传统戏曲与数字媒体”课程,指导学生用动画、短视频等形式改编传统戏曲片段,实现传统艺术的现代传播。

建立实践基地,实现校内外学习与实践无缝衔接。将课堂延伸至社会,构建“高校教师+行业专家”双导师制。依托文博单位、非遗工坊、文化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实现“校内学习+校外实践”无缝衔接。例如,与苏州刺绣研究所合作,由高校教师讲授刺绣的历史文化与美学价值,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指导学生学习刺绣技艺;与景德镇陶瓷基地共建实践中心,让学生在陶瓷大师的指导下,学习制瓷工艺,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计主题陶瓷作品;与地方文化馆合作,组织学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通过讲座、展演等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民族复兴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XJG-22-41-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传统文化课程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