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2025中国电影美学年会在深圳举办

11月23日,2025中国电影美学年会在广东深圳举办,来自全国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深圳大学,回顾中国电影美学的形成与演进。今年适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年会以“百廿影像·美学历程”为主题,设主论坛与三个分论坛。论坛上,与会嘉宾共话中国电影美学传统与未来方向,推动新时代电影美学的理论创新与未来探索。

“审美是电影存在的根基。”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陆亮在致辞中表示,在中国电影迈入百廿之年的历史节点,更应凝聚文化创新创造合力,以美学建设强化中国电影的时代自觉与文化担当。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表示,中国电影历经百年发展,在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纳世界电影理念,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气质。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吴报水表示,深圳在大湾区影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深圳大学将继续加强影视学科建设,支持全国电影学界的交流合作。

年会主论坛的讨论涵盖电影本体、技术变革与地域影像等多个方向,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与深圳大学产业研究院特聘教授姚睿主持讨论。

在关于电影本体与审美基础的交流中,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当下电影面临经济结构、文化共同体与技术生态的“三重变局”,在场景经济与开放生态兴起的背景下,“共同体美学”可能成为电影重生的重要理论支点。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从电影存在论出发,提出影像极度丰富的时代中,“观看”而非“拍摄”正构成电影艺术的中心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主任卢春红以巴赞、爱森斯坦、德勒兹等电影理论家为线索,重新审视影像的现实主义根基、蒙太奇的现代性与时间性的哲学意义,强调影像物性的美学价值。

技术变革为电影美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是本届论坛的重要议题。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教授索亚斌分析了中国电影商业美学生态,认为院网互补结构虽维持市场稳定,却造成惊悚片、艺术片等中小成本类型片长期供给不足,从而出现“类型收缩”。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俊蕾以国产AIGC影像《音符中的密码》为例,并结合国外案例讨论AI时代作者性的变化与艺术定价权的再分配。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教授范倍基于数据模型揭示“投流”机制形成的“双重马太效应”,认为流量成本攀升与算法效应可能加速审美趋同。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谢建华提出电影的“去艺术化”问题,认为AIGC在“速度至上”的逻辑下削弱了艺术的复杂性与抵抗力。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王文斌表示,在AI深度参与影像生产的时代,电影正在从“拍摄现实”迈向“生成现实”,创作者则向“人类—AI协同体”转变。姚睿以《AI声音的技术可供性与炼金术美学》为题,探讨AI在语音、音乐与音效生成中的潜力与风险,提醒我们在技术革新中保持“听觉观看”的人文主体性。

在关于地域影像与中国电影文化生态的探讨中,浙江大学休闲学与艺术哲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玮呼吁在作者论传统中加入空间变量,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赵丽瑾建议在短视频与AI时代将研究扩大至“西部影像”。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洋认为,大众文化中的符号化东北形象与其真实历史与社会经验之间存在显著差距,呼吁回到地域现实本身进行影像书写。

除主论坛外,本届年会还同步举行了“中国电影美学的历史书写”“当代电影美学的存在生态”“地域电影作为一种美学现象”三个分论坛,与会嘉宾们分别从历史、当代与地域三个方向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2025中国电影美学年会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深圳大学、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联合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部、深圳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当代电影》《当代动画》《电影评论》提供学术支持。

   文 / 姬政鹏

编辑 / 王浩嘉

转载授权 | 3117342843(微信)

投稿邮箱 | zgdybxmt@qq.com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2025中国电影美学年会在深圳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