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适配,就是消费品生产供给端主动适应消费趋势变化,从产品设计开始就精准匹配多元消费需求,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双向奔赴,在质量、结构、效用等方面动态匹配。推动供需总体适配能最大程度激发消费潜力,促进经济循环畅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谢远生表示。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并已全文向社会公布。11月27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有关情况。
扩大特色新型产品供给
《实施方案》提出两个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到2027年,形成3个万亿级消费领域和10个千亿级消费热点。到2030年,基本形成供给与消费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升。同时,《实施方案》聚焦供需错配的主要领域和堵点环节,提出拓展增量、深挖存量、细分市场、场景赋能和优化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条件等5方面举措。
其中,在拓展增量方面,提出促进绿色产品扩容迭代。适应绿色化低碳化消费趋势,提高消费品能效、水效限定值标准,制修订油墨等产品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重金属含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推广绿色建材产品认证。鼓励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绿色建材家装等领域绿色低碳消费。制定智能家居互联互通国家标准,支持骨干企业联合开发全屋智能化绿色化解决方案。
“《实施方案》通过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品牌引领、标准升级和新技术应用,激发我国庞大内需市场的‘乘数效应’与‘结构红利’。一方面,是‘存量优化’带来的替代性空间。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增加文化内涵、注入智能绿色元素,推动传统消费品‘价值跃迁’。另一方面,是‘增量创造’带来的新增长空间。”谢远生说。
培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
当前,消费领域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实施方案》提出,要积极培育首发平台载体,推动消费品首发、首展、首秀;有序发展策展零售等新业态;建立健全共享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及认证体系,规范发展共享消费等。
“我们将积极推进首发经济,丰富首发平台载体,鼓励企业发布新品、开设首店、举办首秀首展活动。发展健康消费,培育健康消费领域新质生产力,提升健康商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培育‘人工智能+消费’,打造更多消费新增长点。”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负责人杨枿说。
坚持产业赋能、技术支撑,完善标准认证体系。市场监管总局将加快构建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消费品标准体系,推动增加“好产品”供给,更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已经发布22项涉及家用冰箱、燃气灶具、淋浴器等日用消费品能耗水耗国家标准。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组织开展好国际化消费环境建设试点,支持相关城市进一步丰富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打造一批带动面广、显示度高的消费新场景,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杨枿表示。
促进供给需求顺畅衔接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进一步促进供需衔接,推动更多优质消费品进入公众生活,成为激发消费潜力,促进经济循环畅通的重要方面。
“我们会同相关部门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让更多绿色、智能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今年前10个月,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销售额超2.4万亿元,惠及超3.6亿人次。”杨枿说。
数据显示,今年1月—10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达到1015万辆,同比增长21.9%。此外,优化离境退税、促进健康消费、开展茧丝绸产业“东绸西固”等政策举措,也在不断释放扩消费、惠民生政策红利。
今年以来,商务部还围绕精品购物、精致美食、精彩旅游、精美展演四大板块,开展了精品首发季、精品消费月、国际消费季、老字号嘉年华等20余项专题活动,指导各地打造地方特色促消费活动品牌,扩大优质产品供给。
同时,为加快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实施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支持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等城市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环境。
“《实施方案》的核心理念是实现生产和消费从量到质的转变,让企业从生产更多向生产更对、生产更好转变,解决‘想买的买不到、想卖的卖不掉’所带来的要素错配和资源浪费。关于《实施方案》的主要安排,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做了五项针对性的政策部署,将实现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的全链条打通和无缝衔接。”谢远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