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福建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施行。这一地方性法规的实施,标志着福建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迈入法治化、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11月2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的《福建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施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条例》的实施是破解福建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有关难题的重大举措。通过立法明确各方职责、规范作业流程、强化安全保障,为福建全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助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条例》共五章三十六条,包括总则、规划建设与组织实施、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法律责任、附则等。
总则中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基层政府配合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职责。
规划建设与组织实施章节中提出,建立和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专项规划和工作计划制度,加强作业点建设和保护,规范覆盖空域申请、作业公告、作业实施、作业保障、登记归档的作业全过程。
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章节提出,建立健全政府领导、各有关部门联动配合、共同落实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全过程安全监管职责的工作机制,重点对弹药存储运输、作业装备和人员管理、安全事故处置等工作进一步规范。
法律责任章节要求,严格违法责任,强化监督管理。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组织或个人的法律责任作了规定,确保条例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同时,《条例》立足以人为本、服务发展,将“政府主导、统筹协调、科技引领、安全规范”原则法定化,对人工影响天气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健全人工影响天气跨区域、跨部门协同作业机制,重点推进跨省人工影响天气联防协作,加强与相邻省份在联合监测预警、协同作业、技术研究和交流等合作,增强防灾减灾共赢效益。
《条例》从工作机制、规划建设、组织实施、安全监督、到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处置,构建了全流程管理体系,填补福建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制度空白。重点强化了作业点的建设与保护,规范了作业全过程管理,并着力破解作业装备、弹药在存储和运输中存在的难题,确保作业安全、高效。
此外,《条例》鼓励科技创新,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人工影响天气领域的应用,推动作业装备和技术升级。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聚焦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趋利避害的重要作用。助力粮食安全、水资源保障、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为促进福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气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