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子星球
中国一汽入股卓驭科技的消息已经沸沸扬扬传了几个月,如今终于尘埃落定。11月21日,双方同一天官宣,一汽完成对卓驭超36亿元的战略投资,投后卓驭估值已超过一百亿元人民币。
根据此前网上公示信息,一汽是通过增资并收购New Territory所持有的卓驭部分股权,交易完成后,一汽将成为卓驭最大单一股东,与New Territory形成共同控制关系。
不过卓驭仍将保持独立发展的经营战略,包括作为独立法人实体运营,保持现有管理团队、技术路线与品牌战略不变。而一汽作为战略股东,将主要通过业务协同与资源支持赋能卓驭。
某接近卓驭的人士陈隽(化名)认为,这次战略投资是智能驾驶大规模普及的一个信号,在卓驭和一汽两个“平民化”玩家的共同推动下,智能驾驶有希望成为大众触手可及的安全标配。
值得玩味的是,一汽此前就已集齐“地大华魔”,与四家头部智驾企业均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但获得战略性投资的则仅有卓驭一家。
除开商业模式和股权结构等不可抗因素外,背后的核心原因或许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卓驭高性价比优势和“油电同智”路线,高度契合一汽的智能平权战略;二是持续量产落地带来的信任基础,目前卓驭的技术方案已搭载在红旗天工、EH7、HS6 PHEV等多款车型上。
对于卓驭来说,牵手新中国汽车工业“长子”的最大意义在于进一步加厚“弹药库”,来保障燃油车、海外市场、舱驾一体等战略纵深的构建,进而才有底气去争夺决赛圈门票。
仍是烧钱游戏
近两年来,尽管智驾行业量产落地开始显著加速,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壁垒和商业化进展已逐步靠近“造血”拐点,但整个行业仍未脱离“烧钱”的底色。
面对极快的技术迭代速度,智驾企业在核心技术研发层面仍然需要持续的重投入,同时云端算力、道路传感器、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也需要长期建设。对应到行业现状,缺钱始终是各个玩家的常态。
不管是Momenta还是“L4双雄”文远小马,亦或是地平线、黑芝麻等硬件企业,盈利都不是短期就能跨过的关卡,卓驭也同样如此——在这场“烧钱游戏”中,充足的“子弹”才是冲击决赛圈的最大保障。
据我们了解,卓驭的本次战投资金将用于技术研发、业务拓展、生态建设三个方向,包括加大对L3/L4级别自动驾驶的开发布局,以及拓展全球化和商用车等新空间。
当然,对于卓驭和一汽双方来说,战略投资只是账目数字,背后更重要的意义是资产“抱团”和优势互补所带来的协同作用。
这不是简单的各取所需,两家都有着更深一层的考量。
相较于其他国内巨头车企,一汽在新能源赛道的转型无疑是比较慢的一个,卓驭的工程能力和高适配性可以有效加速这一进程。同时一汽产品本身有着极强的性价比基因,卓驭基于技术沉淀的质价比,能够在不改变一汽底色的基础上,满足从低到高的车型需求。
一汽转型加速的另一面,意味着卓驭将在接下来几年锁定长期订单,获得更大发育空间。据规划,明年仅一汽-大众就将推出11款新车型,而包括红旗、奔腾在内的自主品牌,未来3年将推出近30款新能源车型。
除了稳定订单所带来的“粮草”,卓驭也能通过各个不同动力类型、品牌调性的汽车产品,进一步验证并提升技术的泛化性、适配性、安全性,让长板变得更长。
“战略纵深”成突围口
对于一个重研发投入的企业来说,卓驭也得以用空间换时间,以更多资源和精力去从容稳健地构建战略纵深,最终实现差异化竞争。
源于技术路线的更换,去年卓驭曾短暂进入缓行期。卓驭科技CEO沈劭劼此前提及,到2023年时卓驭的规则代码已经是“登峰造极的境界”了。但庞大的代码量并未转化为接管率的显著下降,反倒是团队的初期端到端系统展现出更高潜力。
卓驭切换到端到端的速度很快,不到一年就已经在五菱云海实现了端到端城区领航,而红旗天工上基于高通8650打造的端到端可以支持“车位到车位”。同时基于英伟达Thor芯片的VLA大模型已完成开发,年底将启动大规模路测,明年中旬有希望量产上车。
自此卓驭逐步形成了完整覆盖低中高领域的产品网络。放弃规则代码,冲刺端到端的“转身”,也让卓驭更深认识到多领域协同布局的价值。
《孙子兵法》、《竞争战略》等战争和商业著作有一个相同观点,在对手的优势领域硬碰硬并非明智之举,主动挑选战场,在局部领域建立聚焦优势,更有助于企业实现长期胜利——与其正面竞争,不如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目前来看,以油电同智、舱驾一体、全球化为核心的战略纵深,将成为卓驭未来的胜负手。而这些布局并非单纯为应对竞争的另起炉灶,更多是基于卓驭成本控制、“芝麻上雕花”细节运筹、燃油车智能化优势等独有能力的一次延伸。
以往智驾产业默认围绕新能源车进行开发,这让燃油车智驾成为一个蓝海市场。当然,“非原生”的软件想要适配燃油车,本身也存在巨大挑战。
此前一位卓驭人士张欢(化名)告诉我们,智驾上车的难点,一是如何尽可能不对燃油车架构做太大改动,二是散热问题,这取决于卓驭的工程能力和算法能力,例如如何在复杂的线束布局中,以更巧妙的方式实现新功能的增加和协同,这是当下绝大部分智驾供应商难以做到的。
几个月前,卓驭与大众共同打造的IQ.Pilot增强驾驶辅助系统,前后在全新揽境、速腾L进行了搭载,后续还有多款大众车型将陆续“上车”。单从燃油车智驾领域来看,入局早、适配性广、软硬件平衡能力的卓驭,已经形成了领先优势。
10月底,卓驭与极狐合作的全新阿尔法T5上市,这也是行业首个基于单芯片舱驾一体方案实现无图端到端NOA的量产车型。在高通8775芯片的144TOPS算力下,卓驭同时实现了单颗芯片对智驾和座舱的同时控制,这不仅带来了成本层面的大幅压缩,也打破了以往智驾和座舱“两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损耗、响应慢等桎梏。
舱驾一体的难点同样在于技术融合复杂、安全与体验平衡困难。单芯片集成双系统,是“算力杀手”卓驭以往方法论的一次复用,随着极狐T5的落地,这种“低成本、高体验”的模式也将很快吸引更多车企跟进,成为行业的下一个标配趋势。
9月的IAA上,卓驭宣布德国分公司正式成立,已在当地进行研发、测试、商务等人员招募。高度的本土化建设,目的是为了快速深入地回应欧洲客户需求。
自从脱离大疆“荫蔽”后,卓驭放弃了品牌光环,但也获得了灵活性与第三方独立性,这为卓驭后续在国际市场的博弈中争取到宝贵的筹码。
卓驭征战全球的武器,一是合规性,二是开放性。
海外车企不同于国内厂商,与其合作需要具备相当高的准入门槛资质,以及长时间的测试验证。卓驭副总裁于贝贝此前在欧洲业务沙龙上表示,大众在项目初期就提供了200-300份技术规范,认证过程非常艰难,卓驭花费近5年时间,才实现IQ.Pilot增强辅助驾驶的ASPICE CL2审核。
卓驭也是中国境内首个通过大众集团、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三方联合审核的供应商,这种资质将是卓驭全球化道路上的一张“通行证”。
合规性是起点,开放性则是加速器。卓驭的白盒合作模式,能够充分保留主机厂的主导权和基因特色,同时其硬件中立原则,也让软件可以适配英伟达、高通、德州仪器、地平线等主流SoC芯片平台。
当然,用战略纵深实现“弯道超车”的前提,是足够宽裕的时间和源源不断的粮草支持,卓驭和一汽的“抱团”,也为“长期主义”加上了多一重保障。
智驾跨入“团战”时代
今年以来,AI领域的竞争已开始步入新阶段:尽管技术创新仍是核心竞争力,但资本、产业链,乃至基建的全方位协同才是关键支撑。
换句话说,技术突破不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在明星初创公司主导的“技术破冰期”后,如今市场格局已成为阿里、字节、百度等巨头的全面生态博弈。
智驾行业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从“单打独斗”转变为“团队作战”。
某资深行业人士项文尧(化名)告诉我们,“抱团”一定是智驾未来的趋势,优势互补才能带来竞争力的升维,就像中国新能源车一样,领先的更多是产业链,而不是某家车企。
首先在于技术层面,经历几年的快速发展后,已相当成熟的智驾技术正进入一段缓行期,抛开纯纸面参数,各家产品的技术能力很难拉开太大差距。与此同时,纯视觉和激光雷达之争尚未完全分出胜负,VLA和世界模型又成为新的分野,因此技术竞速最终依然需要落到体验层面,适配能力、量产速度、数据支持,才是当下的竞争核心。
头部智驾玩家获得主流车企战略投资,在近期开始呈现集中爆发态势。例如华为车BU的载体引望,与赛力斯和阿维塔形成深度绑定;而Momenta背后,也站着上汽、戴姆勒、通用的身影;目前卓驭已经有比亚迪、上汽、北汽、一汽4家主流车企的战略投资。
这背后,是车企的一次“站队”抉择,智驾的野蛮生长期过后,长期生态协同价值开始越发凸显。而直接的资金入股,无疑是双方最稳定的绑定关系。
对于车企来说,核心考量是降低研发成本、缩短技术落地周期,同时掌握核心技术话语权,打通上下游,在构建专属生态的基础上,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强化品牌差异。
对于智驾供应商来说,稳定的资金和项目,最终都是为了反哺技术迭代,包括安全性和适配性的提升、商业边界的拓宽等。毕竟相较于特斯拉、理想、小鹏等自研派玩家,智驾供应商在数据获取能力上有着天然劣势,需要主机厂盟友来进行补足。
同时在智驾逐步从L2进入L3的阶段,像算力卡集群等基建设施,对于智驾商来说都是天量的需求,依靠单打独斗远不足以支撑越来越快的发展需要。
如果说油电同智是能力纵深,舱驾一体是业务纵深,全球化拓展是时间纵深,那么与主机厂的深度绑定则是卓驭的生态纵深。
陈隽称,智驾行业正经历关键范式转变,即从“少数派”走向普通用户标配,卓驭的重心在于“普及”,真正的“爆款”能力不是单一车型,应该是规模交付、技术普惠的体系化能力。
目前卓驭已经达成与10家主流车企合作,超30款车型量产,同时还有30多款车型在研。接下来,卓驭在国内将通过适配不同价位车型实现智驾平权的更快推进;而在海外,卓驭将重点推进与欧洲OEM的合作,并以本地化能力赋能中国出海车企。
尽管未来的智驾领域仍然面临非常多的不确定性,但卓驭和一汽的“联姻”已经给出了一个新范式:车企在资源方面赋能智驾公司,为其提供稳定成长空间;而智驾公司的技术能力提升又能反哺车企,带来产品和品牌竞争力的升维。这一新闭环,或许将带来意想不到的飞轮效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