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民营体检机构被抛弃了

©读懂消费原创/出品

作者:杨扬

编辑:夏益军

你今年在哪体检的?很多人的答案可能已经悄悄绕开民营体检中心了。

作为民营体检行业的两大上市公司,美年健康、瑞慈医疗的收入已连续两年下滑。美年健康更惨,上半年直接由盈转亏。

业绩拉胯,是因为撞上了“量价双杀”。

上半年,美年健康总接待人次为955万(含参股体检分院),和2024年同期相比减少33万人次,客单价也从2024年的672元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656元。

但民营体检业绩下滑的另一面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检需求:从2020年到2024年,我国体检人次从4.31亿增长到5.38亿。

民营体检中心被抛弃,既在人为,也在行业特性。

民营体检的成长史,像一部“买买买”的并购整合史。但体检生意规模不经济,像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等科室体检依赖医生物理检查。

而靠人的生意,激进扩张后很容易出现成本走高,管理混乱。所以民营体检也开始收缩门店。

更致命的是,消费者对体检中心的公信力越来越“打问号”。这份信任危机,也让民营体检的路越走越窄。

/ 01 /

当龙头开始亏损

某地政务服务网站上显示:“体检用人单位老板正筹措资金并申请贷款,待筹措资金到位后,将予以支付员工工资。”

这则略显唏嘘的协调结果,直白暴露了民营体检机构正遭遇的经营寒冬。

这场寒冬并非仅波及那些经营不善的小体检机构,就连行业龙头也未能幸免。

今年上半年,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体检机构美年健康,净亏损达 2.21亿元。

另一家上市体检公司瑞慈医疗虽暂未陷入亏损,但净利润也同比下滑 34%,盈利能力明显承压。

头部体检公司利润下滑的原因并不难理解:日益下滑的客流量开始承担不了体检机构的刚性成本与持续走高的销售费用。

体检中心本就是重资产生意,租赁物业、采购医疗仪器及检测耗材构成了成本核心,这些相对刚性的支出,占公司收入的比例高达6成以上。

固定成本占大头的生意往往很脆弱,成本不会随收入波动大幅下降,一旦客流量、客单价出现下滑,便极易陷入亏损泥潭。

而民营体检机构面临的,正是这种 “量价双杀” 的严峻局面。

上半年,美年健康总接待人次为955万(含参股体检分院),和2024年同期相比减少33万人次,客单价也从2024年的672元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656元。

量价齐跌下,美年健康已连续两年收入下滑,瑞慈医疗亦是连续两年收入下滑。

为了扭转收入下滑的颓势,体检机构加大了销售费用投放,从2022年上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美年健康销售费用增加了22%,瑞慈医疗销售开支则是同比增长24%。

但奈何高投入没能换来用户增长,反而进一步拖累了利润。

资本市场也用脚投票,体检机构从“宠儿”变“弃儿”。瑞慈医疗股价从高点腰斩,美年健康股价更是从高点下跌7成,其基金持仓家数也一度从200家下跌到3家。

民营体检龙头何以至此?

/ 02 /

为并购催熟买单

2017年,美年健康野心勃勃的提出了“2020年达到千店”的目标。

但结果大家也看到了,2020年美年健康体检中心数量只有605家,并在2021年达到613家的顶峰后持续下滑。

美年健康主动收缩体检中心数量其实是在为并购催熟还债。

过去在资本眼中,民营体检机构是一个需求增长,服务标准,可快速规模化的行业。

更何况,体检机构背后站着的是阿里、红杉、鼎辉等等。它们在互联网时期充分享受了“用资本换规模”的红利。

于是,机构与资本一拍即合,体检龙头们纷纷效仿爱尔眼科的扩张模式,通过大规模并购快速做大体量。

其中,美年健康先后并购了北京绿生源体检中心、西安康成连锁体检中心以及慈铭体检等机构,体检中心数量也从2014年的45家飞速增长至2019年的599家。

然而,想学爱尔眼科的他们,最终却活成了新瑞鹏的模样:规模体量不断扩大,利润率反而持续走低。

2015 年,美年健康有104家体检中心,净利率高达13.6%;到了2024年,其体检中心数量增至576 家,但净利率却大幅下滑至3.82%。

体检中心越开越多,盈利能力却愈发恶化,核心症结在于体检生意本身存在 “规模不经济” 的属性。

标准化是规模化的前提,具体到医疗领域,规模化的基础往往是 “单科经营” 且 “服务高度依赖设备而非人力”。

爱尔眼科之所以能走通规模化道路,正是因为其聚焦眼科这一单科,且眼科诊断更多依赖专业设备。这种业务模式易于复制,能够支撑快速的规模化扩张。

反观体检机构,缺乏激进扩张的基础:体检本身涉及多科室协同,管理成本本就偏高,扩张范围越广、门店数量越多,管理成本的上升幅度就越明显。

更另体检机构头疼的是,体检至少在理论上是靠人的生意。

尽管检验科、影像科等科室的检查主要依靠体检设备,但最终的诊断结论仍需医生给出专业判断。

更何况,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妇科等科室的体检本就依赖医生的物理检查,医生的操作手法、触感感知、观察能力和临床经验都起着关键作用。

但凡依赖人力的生意,都会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而出现成本攀升的问题。为了稀释管理成本的上涨压力,体检中心往往只能通过压缩医用耗材成本或控制医生薪资来调节。

但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必然是检查质量下降和医生素质水平滑坡,反而将体检机构推向了更深的经营深渊。

/ 03 /

信任泡沫,被戳破了

今年社媒上流传着一句很火的评论:“检查一定去三甲。”

这句言简意赅的话,点出了体检机构的命门:消费者对体检中心公信力的质疑,让它很难抗衡来势汹汹的公立医院。

用户对体检中心专业度的质疑由来已久,而 “10 年体检查不出癌症” 的舆论风波,更是将这份质疑推向了全网热议的焦点。

就在体检机构公信力持续削弱的同时,公立医院却开始大举扩张体检科室。随着“以药养医” 模式终结,医院失去了一大块收入来源,体检中心由此成为医院增收的重要抓手。

一时间,医院的体检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扩建升级,甚至有医院的体检科从原本的一层楼,扩建为一栋四层的独立体检中心。

客观来说,受疾病本身特性以及体检过程中实际操作因素的影响,即便公立医院,也不敢打包票能查出所有问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公立医院的专业度仍强于体检中心。

优质医疗资源和资深医生本身就是相对匮乏的稀缺品。健康体检承担的是医疗系统中早期疾病预防与筛查的功能,这类工作本身难以撬动或吸引本就紧缺的优质医生资源。

因此,相比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大多数体检中心招募的医护人员,在专业性和临床经验上可能存在一定差距。

而这种差距又很难弥补:体检中心很难从专业积累、职业晋升等维度吸引优质人才,最现实的方式似乎是开出更高的薪资对价。

但体检中心的定价本身就有天花板,大多低于公立医院的收费标准。在定价低于医院的前提下,想给员工开出更高工资,其商业模型难以成立。

其实关于体检这门生意,还是爱康国宾CEO看的透彻:

“去医院查一个单独的病都要几千几万块钱,别指望一个几百块钱的体检能帮你把什么病都查出来。”

既然如此,消费者选择民营体检中心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民营体检机构被抛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