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在广袤无垠的海洋上,疏浚装备是开辟黄金航道、拓展蓝色国土的“大国重器”。近日,由中交广航局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浚广”,顺利完成主机启动关键节点,标志着我国疏浚装备高端制造再攀新峰。
疏浚新标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造岛旗舰”
作为集多项技术突破于一体的“海上巨无霸”,“浚广”最大挖深突破120米,相当于耙头可伸入水面下约40层楼的位置。从设计蓝图到实体船舶,“浚广”始终恪守国际船舶建造最高标准,深度融入中国疏浚装备多项突破性创新成果。
——作业效能层面,其将实现“挖-运-吹”全链条智能一体化作业,一条船能干以往三条船的活,单船吹填量可将一个标准足球场抬高5米,10公里超长吹距能进一步拓展作业疆域,使“浚广”具备“强破土、大挖深、远运距、长吹距”等优异性能;
——技术创新上,“浚广”配备了全球首创可调节仰角双艏喷系统,兼顾短喷距快速成陆与长距离作业需求,施工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智能升级上,“浚广”搭载“北斗+5G”智能化技术与完全自主研发的集成控制系统,典型工况下可实现无人驾驶与自动化作业,沉管隧道基槽开挖精度精准至厘米级;
——绿色发展上,“浚广”拥有国内首套自主开发及应用的“甲醇-柴油”双燃料系统碳排放量降幅达40%~90%,全生命周期预计减碳60万吨,是国内首艘获得产品碳足迹证书的大舱容耙吸挖泥船,树立了行业绿色减碳新标杆。
集“智慧、高效、全能、环保”四大特性于一身的“浚广”,正以硬核实力印证着制造强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坚实步履。
高标锻造:船体工程的“极致把控”
船体建造,是船舶品质的根基。广航局监造团队始终秉持 “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实施、全过程严控”的理念,全力追求船体工程的极致完美。为确保这艘超大型自航耙吸挖泥船在复杂海况下保持最佳受力状态,团队对结构件切割精度、曲型板成型误差、关键骨架线型一致性等关键指标从严把控,实现了大型船体结构从 “能造” 到 “精造”的跨越升级。
分段制造阶段,面对超大尺度结构形位控制、复杂受力区段应力分布处理、薄板结构防变形和多系统管线预布置等重点难点问题,项目团队组织多轮联合技术攻关与专项评审,最终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效建造管理模式。焊接工艺上,团队严格执行高等级质量标准,优化焊接顺序,全面推行对称施焊、分段控热等工艺措施,有效降低残余变形,显著减小焊接应力集中风险。通过全过程质量跟踪、实时温控监测、重点焊缝无损检测等手段,船体焊缝成型质量、焊接缺陷控制水平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微米级把控:推进轴系安装的“硬核精度”
主推进轴系、泥泵传动轴系和高压冲水泵传动轴系,是“浚广”的三条“主动脉”,其安装精度直接关乎船舶整体性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为守住精度底线,广航局监造团队从安装工艺源头把关,构建起覆盖定位、安装、校中、紧固、调试的全流程监控体系:从坞内激光定位轴系中心线校准确保基准精准落点,到下水后轴系微米级校中的精度把控,再到设备地脚螺栓铰制孔精度不超过头发丝二分之一的严苛要求。每一项操作,监造团队都潜心钻研技术数据,现场严格检验核实,这都成为“浚广”动力系统的底气所在。
“轴系安装不是合不合格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做到行业最优。”现场技术把控人伍骏的话语,道出了团队的追求。监造团队主导编制安装工艺,通过工况模拟和多轮优化,成功攻克12项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主机启动成功率100%、振动指标优于行业标准30%的优异成绩。这背后,是工程师们对自主创新的执着坚守,是对总书记“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重要指示的生动践行。
洁净至上:液压系统的“苛刻标准”
液压管路系统的安全运行,直接决定疏浚作业的稳定性与连贯性,是船舶运行的 “生命线”。监造团队将 “洁净” 视为不可妥协的底线,对液压系统实施全流程严苛管控:液压管件在专用场地加工制作,安装前采用高速海绵子弹进行清洁处理,管路实行“一对一标识”,从源头避免误装风险;团队还协调行业最大冲洗泵站进行系统串油,串油过程采用“三级过滤+实时监测+取样化验”的循环处理模式,确保每一滴液压油都洁净达标。
最终,该系统清洁度达到NAS6级标准,即在一升液压油中,几乎找不到肉眼无法分辨的微粒,宛如让整套系统“在无尘室里运转”,远超行业通常标准。“哪怕一个颗粒物,都可能让大型装备停摆。”负责液压验收的监造轮机长梁汝健展示检测报告时说道。工程师们这份“吹毛求疵”的坚守,正是中国工匠精神最鲜活的注脚。
前瞻布局:电气系统的“零故障突破”
电气与自动化系统,是挖泥船的“智慧大脑”。面对复杂庞大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建造团队坚持在“前”字上下功夫,以前瞻布局规避风险、保障效能。设计阶段,电气团队成员彭江波等人深度参与方案研讨,提前预判信号干扰、接口适配等潜在难题,从源头优化设计方案;建造过程中,通过数字孪生模拟平台提前开展程序联调和工况测试,累计模拟测试2000余次,及时发现并解决各类问题。
这种全链条介入、全周期优化的做法,使得电气系统在实际安装与试运行中实现近乎“零故障”,达成“一次调试成功、全过程稳定运行”的行业突破,为“浚广”高效作业提供了坚实的智能支撑。
厚积薄发:装备验收的“万无一失”
“造船不能为赶进度而放松标准,要确保未来每一次作业都经得起考验。”建造组组长景奉韬的原则朴素而坚定。
耙头、耙管、泥泵、输送系统……“浚广”的所有关键装备,都要经过空载试验、负载试验、极限工况验证等多轮检验。累计超过150项功能测试,对每一部件、每一套系统进行全方位“体检”,确保每套装备都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完备的检验体系,不仅让“浚广”能按时高质量交付,更能保障在未来作业中可随时进入工作状态。
这份对极致的追求,是造船工程师一脉相承的理念——他们把每一条焊缝、每一项调试,都当作国之重器不可妥协的质量底线。
以极致致未来:中国疏浚装备的又一次跨越
从轴系调校的微米级精度,到液压系统的洁净严控;从电气系统的前瞻布局,到每套机具的逐项验证,“浚广”的建造过程,全程彰显着中国工程师对质量的坚守与对创新的执着。其背后是中交集团推进自主创新、打造高端装备、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的实际行动。
潮起东方,帆扬万里。随着“浚广”即将迈入航行试验阶段,它将奔赴更辽阔的海域,以稳健姿态服务国家海洋工程建设,助推全球疏浚市场高质量发展。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浚广”必将向世界亮出更加自信、更具引领性的“中国力量”,书写中国疏浚装备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