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乡村振兴,乡风为魂。面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困扰群众的陈规陋习,榆林市吴堡县创新推行“三三制”工作法,以制度固本、实践赋能、文化润心三维发力,破解陈规陋习,涵养文明乡风。让文明新风在全县104个行政村落地生根,让群众在婚丧嫁娶中轻装上阵,让乡村发展更具精气神。
“们吴堡,树新风,人人都来见行动。红事白事节俭办,铺张浪费不划算。”在吴堡县辛家沟镇的“移风易俗大舞台”上,村民自编自演的快板节目一开口,就引来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秧歌、小品、陕北民歌轮番登场,这些充满乡音乡韵的文艺作品,把新事新办、孝老爱亲的道理融入身边事,让原本“不好懂”的理论变成了“听得进、记得牢”的家常话。
“以前讲移风易俗,光靠嘴说没效果,现在看这些表演,既轻松又有意思,道理一下就明白了。”村民辛锡康的感受,正是吴堡县创新宣传方式的生动实践。为让文明理念直抵人心,该县打造了“移风易俗大舞台”“幸福红歌会”“柳青情”等多个文明实践品牌,累计开展活动300余场,把宣讲台搬到田间地头、把新风尚送到百姓家门口。
“天价彩礼为啥不好,节俭办宴为啥好,都用大实话说了个明白。”张家山镇张家山村妇女主任薛醉琴说,过去移风易俗宣传“磨破嘴皮子也没啥用”,如今依托“吴语宣”“吴爱学习”等特色宣讲品牌,用方言土话讲清陈规陋习的负担、说明文明新风的好处,群众的接受度大幅提升。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三三制”工作法的系统支撑。“所谓‘三三制’,就是三条主线、三个结合和三项重点。”吴堡县委文明办专职副主任蒋水清介绍,三条主线以责任、监督、自治为核心,通过定制度、立规矩,推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等“四会”组织,实现“老百姓自己管自己”;三个结合将移风易俗与和美乡村、志愿服务、文明实践深度融合,集体婚礼、丧事简办等举措让群众切实省下两三万元开支;三项重点则聚焦宣传、示范、文化,用快板、方言广播、身边好人故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文明理念潜移默化浸润人心。
如今,随着村规民约全面修订、殡葬志愿服务队规范运行,一套务实管用的移风易俗治理体系在吴堡逐步成形。“‘三三制’让移风易俗从空口号变成了实行动,有效减轻了群众负担,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吴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张芳表示。下一步,该县将持续深化“三三制”工作机制,让文明乡风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让黄河岸边的乡土大地焕发更持久的生机与活力。(来源:榆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