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当晨光掠过高速公路的光伏顶棚,折射的不仅是清洁能源的澎湃动能,更是亿万国人对“路畅、天蓝、生活暖”的朴素向往。当服务区从单纯的“歇脚驿站”蜕变为“智慧能源枢纽”,重构的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功能边界,更是基建行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核。中交机电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机电局”)作为中交集团现代机电产业链“链长”,在国家“双碳”目标与交通强国建设的时代浪潮中,以“交通为体、能源为用、民生为本”的顶层逻辑,务实推进一场兼具技术深度、行业高度与人文温度的交能融合产业革新,让基建效能真正扎根大地、惠及民生,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战略破局:链长思维重构行业发展新格局
交通与能源的割裂,曾是制约行业转型与民生改善的双重瓶颈:交通基础设施“被动耗能”难减出行成本,能源开发“土地受限”难释绿色红利。中交机电局的破局之道,始于对基建本质的重构——依托中交集团“五全四大五型”及“八网融合”集成优势,提出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数值绿色机电综合产业服务商”战略定位,创新以“交能融合”为核心、联动“城市+能源”“产业+能源”的三维融合发展模式,与五大六小电力央企形成差异化竞争。
这一模式的深刻洞察,在于将交通基础设施从“单一功能载体”升级为“全要素价值平台”:通过技术迭代实现路域资源全域数字化映射,让收费站顶棚、中央分隔带等交通场景转化为清洁能源开发“富矿”;“八网”深度交织,使交通基础设施进化为具备“生产—存储—交易—消费”全链条功能的“智能能源走廊”,破解“交通占地”与“能源开发”的矛盾,为海量交通存量资产注入绿色动能。立足“链长”定位,中交机电局构建“需求诊断—方案定制—资产运营”闭环服务体系,推动交能融合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革命”跨越,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标杆实证:“三维融合”打造全场景革新范式
如果说“八网融合+三维融合”是战略蓝图,已落地的标杆项目便是最坚实的“硬核实践”。近年来,中交机电局在新能源领域持续发力,破解规模化推广、经济性可持续等行业难题,让绿色发展成果直达百姓生活。
覆盖贵黔、贵翁、安江、沿德等四条高速公路的光伏项目打造规模化集群,79个光伏点位覆盖6市13县,总装机17.3兆瓦,年发电量1380万千瓦时,年省电费超200万元。核心单元安江高速瓮安东服务区获国内首张“零碳服务区”认证,主导建立的23项指标评估体系填补国内空白,92%的土地复合利用率印证了交通存量资产批量转化为清洁能源基地的可行性。武深高速公路以200.86千瓦时容量规划光伏系统,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实现100%绿电自洽,依托准确率98.7%的AI能源预测技术,年减排二氧化碳163.4吨,潘家湾收费站获“高速公路零碳收费站”授牌,提供了低成本可复制的转型路径。
广州中交城投总部“光储直柔”项目利用邮轮母港闲置空间,构建智能微电网系统,2025年1月并网运行,年发电量33万千瓦时且全额自发自用,等效节约标准煤99吨。河北辛集智慧充电站以1.32亿元投资构建“6+4”立体充电体系,形成15分钟服务圈,年服务新能源车辆超50万辆次,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2.3万吨,成为县域交能融合示范样本。重庆停车楼智慧解决方案规划2000个停车位,集成光储直柔技术,年发电量超200万千瓦时,能源自给率超85%,空间利用率提升40%,破解城市停车难与能源消耗双重矛盾。
生态共建:聚力增势的全产业链协同共生
中交机电局立足项目实践,构建开放协同的行业生态。作为行业标准引领者,参与2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及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导编制多项行业标准。对内构建全链条一体化平台,对外牵头机电产业联盟与产业链智库,联动20余家投资主体、50余家电力行业客户及百余个供应商,形成资源聚合效应。参与承办“全国交通与能源融合创新技术发展大会”分论坛,筹建“新能源+”产业联盟,推动创新良性循环。
科技与产业双向赋能成效显著:自主开发的光伏运维平台实现大规模电站无人值守;联合清华大学四川能源院研发的监测系统应用后年降能耗成本约120万元;自主研发光伏逐日系统可提高15%发电量。同时与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以“企业出题、高校解题、行业受益”模式,打破技术创新壁垒,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民生价值:基建创新赋能生活品质跃升
交能融合的终极意义,在于让专业创新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生活改善。在出行体验上,服务区智能充电网络终结“补能难、补能贵”,AI调度缩短等待时间,零碳休憩空间让出行从“抵达”升级为“享受”。在生活成本上,绿电供给降低运营成本,为周边提供廉价电力,规模化项目带动就业,形成可持续普惠机制。
生态保护方面,“年减排二氧化碳11430吨”“能源自给率超85%”的背后,是路域立体能源农场的固碳减排成效,零碳场景推广改善空气质量,让“双碳”蓝图变为现实。区域发展上,交能融合成为城乡“赋能通道”:山区光伏项目支撑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城乡结合部“分布式能源枢纽”下沉城市便利,缩小公共服务差距,让民生成果惠及每一个角落。
未来图景:双循环格局下的普惠发展新征程
当交通基础设施从“能源终端”进化为“价值中枢”,中交机电局正构建“国内深耕+海外突破”的双循环格局。国内立足“十五五”发展目标,聚焦风电EPC、用户侧储能等领域;国际层面聚焦东南亚、中东等优势市场,联动头部企业与属地资源,复制国内成熟模式打造战略增长极。
“交通为体、能源为用、民生为本”的核心逻辑,已成为嵌入国家战略、融入民生福祉的责任践行。中交机电局以“实干、简约、高效、包容”的文化底色,凭借全产业链资质、核心技术与生态协同优势,重构着基建发展逻辑——从“建得好”到“用得优”,从“功能满足”到“价值创造”,从“行业进步”到“民生普惠”,让每一条交通动脉都成为连接幸福的纽带,让基建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些务实探索,逐渐沉淀为推动行业转型、赋能共同富裕、守护生态家园的时代印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中国基建的深邃思考与坚实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