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李大潜先生眼中,好的数学就是要用简明扼要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单刀直入,毫不拖泥带水。
人生同样如此。对年近九旬的李大潜先生来说,与数学相伴的岁月最重要就是两点:科研,要坚持把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结合,做对国家有用的事;育人,重在言传身教,老师和学生是对方坚强的后盾,互相成就,互相圆满。这两句话虽然简单,但背后是他88年人生最深刻的感悟。
直到现在,他都保持着每天上午和下午工作的节奏。他坦言:“数学是我毕生追求的事业,是我热爱的第二生命。我很幸运,现在还能继续好做研究,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着攀登的脚步,努力活跃在数学研究与教学的前沿。”他与法国Strasbourg大学饶伯鹏教授合作的研究课题“建立和开拓由偏微分方程支配的无穷维动力系统的同步性理论方面”,自2012年启动,已在国外的著名出版社出版了两本英文专著,其中译本亦已出版,第三本英文专著明年也将出版。
他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关注基础教育。从2016年主持编写上海中小学数学教材至今,每次新教材启用前,李大潜都会参与为中小学教师授课,解读新教材并讲解数学教学方法。每一次开讲前,他都延续着自己的习惯,花大量时间反复修改讲稿和PPT,直到满意为止。
11月27日,李大潜先生的传记《与数学相伴的岁月》正式面世。这本厚厚的传记完全由他自己执笔而成。日前,他接受文汇报记者专访,畅谈他对教育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他平和地说:“我写的不是什么精妙绝伦的著作,只希望我的经历能够给年轻人有一点参考作用。”
培养学生是教师最神圣的任务,学生和老师互为坚强后盾
文汇报:复旦大学数学系有着深厚的学术传承。在您的数学人生中,除了学术上的传承,您的老师们还给您的数学人生带来哪些重要影响?
李大潜:苏步青先生和谷超豪先生是我毕生事业的引路人。他们对我的培养、造就和关爱,他们的家国情怀、言传身教是我永难忘怀的。不仅做学问的态度,他们还深情地教导我:把学生培养好是身为教师最神圣的任务。在我大学毕业刚刚留校任教的时候,苏先生就对我说做学问“贵在坚持”,这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习惯和追求。谷先生也一直强调,要坚持高标准,论文要愈做愈好。
我大学毕业初次担任教学工作时,曾为复旦数学系1958年入学的新生近250人担任助教,给全体学生上了一堂解析几何的辅导课。下课后,我惊讶地发现,苏先生在大阶梯教室最后一排,从头到尾听完了我的这堂辅导课!苏先生这一次突击检查式的听课使我养成了一个习惯,面对教学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绝对不能心存侥幸、随心所欲、马马虎虎。几十年中,我不论是上课还是做讲座,都会事先写好详细的讲稿,事后还会根据讲课的实际情况及时修改与补充,我的好几本专著及教材都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
改革开放初期,我到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做访问学者,师从法国现代应用数学学派的掌门人、法国科学院院士J.-L. Lions教授。J.-L. Lions教授有一个极大的特点,就是重视数学理论在重要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我当时虽然在国内已经跨进了应用数学的门槛,并做出了一些成绩,但应用数学的前景究竟如何?应该怎样开拓应用数学的发展方向与道路?内心还是相当忐忑的。J.-L. Lions教授的榜样,他的熏陶和感染,使我看清了前行的方向,投身应用数学的信念变得更为坚定了。
文汇报:您也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穆穆等,您在学生培养中有些什么经验吗?
李大潜:我的老师当年在教我的时候,最重视的就是言传身教。教师首先要管好自己,如果教师自己说一套做一套,怎么可能指望学生言行如一呢?!而当教师自己真正献身科学,报效祖国时,这样的榜样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是,老师不仅仅是做纯粹输出的工作,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你的学生也必然会对教师的成长带来帮助。因此,老师既要教好学生,更要向他们学习。年轻人有冲劲,有热情,也有创见,对老师来说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我和不少学生都有过合作的课题,他们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他们我的很多工作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老师自然必须做学生强大的后盾和支持者,但学生同样也是老师的强大后盾,我是很感谢我的学生的。
一个人被认为是天才,未必是一件好事
文汇报:现在数学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程度不断提升,对人才的早期选拔也越来越重视,有些从小学就开始选拔人才,那么数学人才的培养究竟早到什么时候才合适呢?
李大潜:基础教育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各方面融合发展的合格的公民与建设者,将来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会贡献各自的才能与智慧。
现在的人才选拔似乎越来越提前,甚至想从小学就拔出天才,说实话对此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一个人被认为是天才,在一种特殊创造的条件下成长,未必是一件好事。做人和做学问一样,都需要有平常心。没有平常心,用一种自命不凡的心态来做人和做事,所谓的数学天才也很难走得很远。一个人单单只有数学好是不够的,待人接物、人文素养都很重要。真的要成才,要从做人、做事开始,然后才能成才。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在小学阶段并没有表现出数学上的天赋,总的来说是后知后觉的。记得在学整数的进位加法时,为了怕算错,家人还建议我用手指帮忙,我曾经开玩笑地说过,手指是我最初使用过的计算机。一直到了高中阶段,才逐步对数学有了兴趣,有了感觉和热爱,有了追求,并最终选择了数学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直到现在,我也认为,我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数学家,正是这一个清醒的认识,一直推动我不断攀登,努力奋斗。
家长不能急功近利,要用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孩子。我小学5年级时就跳级上初一,12岁就初中毕业,初中阶段,我比同学小两岁多,虽然我的成绩不错,但是在班级里并没有很好的学习体验,因为越是在低龄段,年龄的差距就越是明显。到了高二时我学习已经相当出色了,家人建议我提前高考,但是我坚决不同意,我觉得人生很长,不差这一二年,从心智发展来看,如果我高二就考大学,未必是一件好事。
现在看来,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是各种因素及机遇的总和,绝不能对人过早地下结论、定终身,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让天真的小学生尽情享受他们欢乐的童年,自由自在地发展与成长,绝对不向他们施压,拔苗助长。这看似无为而治,实际上恐怕是小学老师和家长最英明的决策。你们的学生他年成才以后一定会回过头来,衷心地感谢家长和老师的宽容、大度和培养的。
家长和老师急功近利、太卷,对孩子拔苗助长,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做法。每个人成长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家长和老师不能“包办”孩子的成才。我说这样的话,可能很煞风景,但是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确实有很多教训要吸取。为什么不能吸取这样的教训呢?如果精心培养一万个人中才出了一个人才,那么这个教育应该说是很失败的。
家长和老师为升学为排名太卷,这些都是小学生不能承受之重
文汇报:现在家长和学生面对数学心情似乎很复杂,觉得数学很重要,又有不少学生觉的对数学有畏惧之心,才能让学生不害怕学数学?
李大潜:数学是绝大多数学生一生中学得最多的一门功课,不少学生对数学是喜欢和热爱的,但往往不太注意对数学真正的理解与感悟,花费了不少时间去刷题,学习负担虽重,却远未达到应有的效果;还有少数学生觉得数学抽象、难懂、神秘,从而望而生畏,甚至避之唯恐不及。所有这些,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我们希望通过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使数学成为一门容易为学生接受,真正喜闻乐见、可近可亲的课程,不仅负担不重,而且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有趣味,越学越觉得数学内容丰富,奥妙无穷,深深地为其吸引和陶醉。这是我们的一个美丽的理想,并相信通过努力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为了做到这一点,对小学与初中及高中,其学习数学的要求应该有所区别,不能强求一律。
对小学来说,首先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才是要求他们学习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这里所说的最后一点自然是重要的,但要避免不必要的苛求,更不能拔苗助长,以免适得其反。老师及家长们的大度宽容应该可以避免在无形中挫伤或打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决心和勇气,是帮助学生逐步学好数学、对数学产生好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客观条件。
很多家长认为数学要学好,甚至还有的家长希望孩子是数学天才,但是我在编写中小学数学教材时就明确了,教材面向所有的学生,不需要大家都变成数学家。如果大家都变成数学家,这恐怕也是一件挺可怕的事。重要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未来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现在的老师太重视知识了,但恰恰知识的重要性只被排在第三位,前两位是兴趣和习惯。
家长和老师要宽容,小学生60分也可以接受,以后可以慢慢提高。家长及教师的宽容是小学生不怕数学的重要因素,卷得太厉害,把小学生的兴趣都搞没了。家长和老师太卷,为的是升学、排名,这些都是小学生不能承受之重。虽然这个问题很复杂,但是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情况总会好一点。
对中学生来说,则要逐步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一门重理解和思考的学科,数学学得好,主要看三条:一是理解是否深入,二是运作是否熟练,三是表达是否清晰。这儿所提的“运作”,泛指推理及计算。这三者中最重要的是理解,只有理解深入,才能实现运作熟练和表达清晰这样一些外在层面上的表现,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的精髓。
为了实现我们的理想,希望所编的教材能真正抓住小学或中学数学的真谛,努力用朴实无华且单刀直入的方式展现应该学习的基本数学内容,既要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又不拖泥带水、重复拖沓,尽量给学生带来明确而清晰的印象,真正帮助他们理解与掌握有关的数学内容,使学生的数学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进,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文汇报:很多老一辈的科学家包括数学家,都有着比较高的文学造诣,但是现在的很多科学家包括数学家,似乎并非如此,那么从您自己的经历来看,在数学家的成长中,人文学科很重要吗?
李大潜:苏步青、谷超豪两位先生不仅是杰出的数学家,且都有很深的文史修养,使他们视野宽阔、见解超群,将他们的数学研究提升到高屋建瓴的程度,真正体现了一代宗师的风范。
苏步青老师对古典诗词有很深的功底和造诣。他一直强调要文理相通,提倡学理科的也要多学一些文科的知识。他认为这首先可以避免思想的僵化,有助于扩大知识面,使头脑开阔、灵活,变得更加聪明起来。同时,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包括外文的修养,对进行研究工作、总结研究成果及进行学术交流都起到直接的作用,绝不可低估。此外,还可以调节身心,使生活充满情趣,又何乐不为呢?!对主攻任何学科的学生来说,都必须重视人文教育。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基础课,自然是很重要的,但文科的修养,并不意味着会写一篇漂亮的作文,而是涉及到一个人的境界、格调和情操,涉及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涉及一个人的志向与根本,其作用绝对不能低估。
一个人如果只是数学成绩好,其智商可能很高,但情商可能不高,甚至不会与公众、与其他人相处,不会做人,也不会办事。虽一时可以无碍,甚至还可被视为尖子来培养,但不免会影响一辈子的成长与发展,千万不能小视。如果能文理兼修、全面发展,就具有了走向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保证。
数学与科学是讲逻辑思维的,文学是讲形象思维的,二者结合起来,会有一个大开眼界、豁然开朗的作用。对搞科学的人来说,有没有创造性,创造性能发挥到什么程度,和他有没有人文方面的修养是有很大关系的。很多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都有人文方面的修养,这帮助他们在科学方面做出伟大的发明创造。
我自己的成长过程和经历,使我一直重视人文的教育,我自己更交了不少从事文科研究的好朋友,他们都对我有很多的启发和帮助,使我得益匪浅。
原标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如果一万个人中才培养出一个人才,这样的教育不能说是成功》
栏目主编:樊丽萍
来源:作者:文汇报 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