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我国银行业整体运行稳健 资产结构持续优化
编者按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公布的2025年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银行业整体运行稳健。在行业总资产突破474万亿元规模的同时,普惠金融贷款保持两位数增长,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保持稳定,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夯实。
观 数
读 数
金融体系稳健性持续夯实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胡畔
在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国内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在2025年第三季度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坚定决心。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公布的2025年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474.3万亿元,同比增长7.9%,延续了平稳增长的态势。这一规模的扩张,不仅是金融体量壮大的直接体现,更是金融血脉滋养实体经济能力的增强。其中,作为行业“压舱石”的大型商业银行表现尤为突出,其本外币资产总额达208.1万亿元,同比增长10%,在总资产中占比达到43.9%。这表明,大型商业银行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引领行业发展方向上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与此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保持了稳健的增长步伐,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76.2万亿元,同比增长4.7%,占比为16.1%,共同构成了我国银行业稳固发展的基本盘。
在资产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我国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度和覆盖面也持续提升,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6.5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凸显了金融资源向小微企业倾斜的明确导向,为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稳定就业基本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广袤的田野上,金融服务的春风同样温暖。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4.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2万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银行业正坚定地走在金融为民、服务实体的道路上,其发展的成果正越来越多地惠及千行百业与千家万户。
还应注意到,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风险防控是金融业行稳致远的生命线。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为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筑牢了“防火墙”。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5万亿元,较二季度末增加88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2%,较二季度末上升0.03个百分点。在庞大的信贷总盘中,这一波动处于合理可控范围。同时,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为228.8万亿元,其中,质量最高的正常类贷款余额为223.7万亿元,构成了信贷资产的绝对主体。这表明,信贷资产的整体质量根基牢固。
更为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审慎经营的理念和充足的风险准备,为应对潜在风险提供了厚实的“安全垫”。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9万亿元,保持了稳健的盈利能力,平均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8.18%和0.63%。这些利润是补充资本、增强风险抵御能力的内生源泉。截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余额达到7.3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07.15%。同时,资本充足率达到15.3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87%,均保持在较高水平。此外,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等多项流动性指标均保持平稳且略有上升,共同构筑起一道多层次、立体化的金融安全防线。
总体来看,2025年三季度,我国银行业在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等多个维度上均交出了一份令人安心的答卷。有观点建议,下一步,银行业还应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深化数字化转型、加大改革化险力度等措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稳健经营之间寻求动态平衡。金融管理部门也要适时调整优化货币政策、监管政策,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创造宽松政策环境,支持金融机构合理定位、错位竞争,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本报记者胡畔据公开资料整理报道
中一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