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 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蔡文正 通讯员 尚学娟
初冬时节,舟曲大地依然层林尽染,透着生机与暖意。
在城区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里,群众正在党员干部的引导下化解矛盾纠纷;爱心食堂里,志愿者正为老人制作热腾腾的饭菜;在货车司机之家,司机们喝着热水,在沙发上稍作休息……这些鲜活的场景,是舟曲县通过党建引领、资源整合和创新服务,切实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幸福生活更有质感。
“多中心合一”高效化解矛盾纠纷
“以前反映问题,很多时候都是不了了之;现在进一扇门、找一个窗,问题很快就有回应。”舟曲县居民刘先生的感慨,道出了舟曲县“多中心合一”改革带来的真切变化。
今年以来,舟曲县针对“多头管理、推诿扯皮”的治理顽疾,推行“党组织牵头、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参与”模式,构建起“1厅+9室”一体化功能体系,将信访接待、纠纷调解、法律服务等资源整合入驻,让综治中心成为基层治理、矛盾化解的“终点站”。
舟曲县通过“党群呼叫、部门报到”建立统一受理、分流转办、协同联动、限时办理、回访反馈的全流程工作机制,实现矛盾纠纷从“分散处置”到“闭环化解”的转变。群众无须在多个部门间奔波,就能享受“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便捷服务,真正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路。
互助幸福院架起关爱桥梁
走进坪定镇骞必诺村的互助幸福院,窗明几净的食堂里饭菜飘香,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打扑克、拉家常。
作为典型的劳务输出村,骞必诺村65岁以上老人占比近三成,孤寡、困难老人的“吃饭难”曾是村党支部的心头事。
村党支部书记杨小平与“两委”成员走访入户后,决定创办“爱心食堂”,妻子主动义务掌勺,用一碗碗热饭热菜搭建起关爱桥梁。
如今,“爱心食堂”已升级为集助餐、文娱、康养于一体的互助幸福院,采用“上级帮一点、爱心捐一点、子女出一点”的筹资模式,每天为老人提供清香软糯、少油少盐的营养餐。目前,舟曲县以点带面,在19个乡镇创办14个互助幸福院和爱心食堂,既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也让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少了牵挂。
暖心服务解决司机休息难题
大川镇福津山水居社区地处交通要道,每日过往货车络绎不绝,“停车难、休息难”和小区卸货秩序乱的问题突出。
今年以来,舟曲县聚焦货车司机群体的急难愁盼,以大川镇福津山水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打造“会客厅”式的货车司机之家,沙发、书吧、便民药箱等一应俱全,为奔波在路上的司机提供休息、洗澡、洗衣、充电等一站式服务。
社区党支部牵头组织党员志愿者现场调度,划定专用卸货区域、协调商户错峰收货,既缓解了交通拥堵,又为30余名闲散劳动力提供了稳定岗位。从解决实际困难到传递组织温暖,舟曲县用细致服务让“有困难找组织”成为货车司机的第一选择,让党群服务驿站成为奔波路上最可靠的“暖心港”。
引导骑手转变为基层“治理者”
在城关镇东城社区的骑手驿站里,休息座椅、充电插座、应急药品、阅读书刊样样齐全,还备有雨伞、毛巾、保温杯等生活用品,让骑手们“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急了能求助”。
舟曲县针对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组织松散的特点,按照“行业归口、区域兜底”原则,在快递物流园、配送站点建立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双提升”。
“以前等单只能蹲马路边,现在有了专门的骑手驿站,还能学知识、享服务,太暖心了!”美团外卖舟曲负责人袁军花说。
在提供贴心服务的同时,舟曲县通过制定积分管理制度、设立反馈台账,鼓励骑手从城市“服务者”转变为基层“治理者”,159名新就业群体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形成“党建引领、服务暖心、治理齐心”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杨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