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艘万吨级船舶、盗采海砂约14.4万吨,案情重大,然而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却陷入“沉默”局面:现场查获的运输船舶所载海砂由其他多艘采砂船抽采转运至涉案船只,涉案船只的GPS轨迹被故意关闭或删除,开采区域成谜。如何精准追溯海砂来源?这成了决定案件走向的关键挑战。面对这场“无声”的较量,检察机关依托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将目光投向科学技术深处。
随着案件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展、专业性要求持续增强,检察技术工作积极借助“外脑”支持,与多家科研院所和专业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充分引入专家智库等优质智力资源,为复杂案件的办理提供全方位、系统化技术支持,对涉案海砂样本进行了全面的科学“解剖”,开启了一场通过地质“指纹”破译“无影砂源”的科技探案。
技术破局:三重地质“指纹”的精密溯源
第一重被破译的“指纹”,是深埋于历史中的“海洋日记”——有孔虫分析。作为微小的单细胞生物,有孔虫遗留的钙质壳体在海底历经岁月沉淀,形成了珍贵的微体化石记录。由于不同海域在水温、盐度、深度等环境要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各地沉积层中保存的有孔虫种属组合也因此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成为追溯海洋沉积物来源的天然标识。
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团队,通过高精度显微镜观察,发现涉案海砂中的有孔虫化石具有明显的孔室充填和矿化现象,壳体表面呈现出严重的磨损与溶蚀痕迹。这些微观特征共同指向一个重要结论:其与某地浅滩特有的强风浪动力场特征高度吻合。接着,技术团队从海砂样本中成功识别出“半缺五玦虫”“印度太平洋假轮虫”等多个典型暖水种。这些特定种属作为东海南部浅海区的标志性生物,直接将海砂来源指向某海峡温暖水域。更具说服力的是,其中占比占优势的“半缺五玦虫”属于瓷质壳类底栖有孔虫,这类生物特别适宜生长在碳酸钙饱和度高的高温高盐环境,这一特性与某地浅滩区良好的水交换和暖流高温高盐环境影响进一步吻合。
随之解锁的第二重地质“指纹”,是揭示沉积物源区的“岩石基因”——矿物组合分析。不同地质背景的源岩经过风化、剥蚀和搬运后,其中比重较大的重矿物会在特定的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中富集,形成具有地域指征意义的特征矿物组合。
技术团队对3份海砂样品与某地浅滩海域的87个背景沉积物样本进行了系统的重矿物Q型聚类分析,探索上述样品与样本之间来源组成的变化趋向。涉案海砂与某地浅滩沉积物在矿物组成特征上表现出高度一致性,可明确归为同一矿物分区,与浅滩中部沉积物的矿物组合匹配度最高,证实了其高度同源,从而实现了从“疑似”到“同源”的科学认定。
为精准锁定海砂来源,技术团队解析了第三重关键“指纹”——典型矿物特征分析。检测表明,3个涉案海砂样品的重矿物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这与浅滩区沉积物经历长期搬运和自然分选的地质环境特征相符。样品中整体矿物特征与某地浅滩典型表层沉积物特征高度吻合。通过将涉案样品与某地浅滩浅表层沉积物的矿物数据库进行系统比拟,涉案样品中锆石、角闪石、绿帘石等特征矿物的含量比例,与浅滩东部源自某地的沉积物特征表现出更强的一致性。这项精细的矿物特征比对,成功将溯源范围从广阔的“某地浅滩”缩小至“浅滩东部”,实现了从区域到局地的精准定位。
有孔虫组合、矿物聚类和标志性矿物比值三重地质“指纹”相互印证、彼此支撑,一条完整而严谨的科学证据链浮出水面。最终鉴定意见指出:涉案海砂来源地为某地海峡中部的浅滩海域,砂源地紧邻已知交易接驳点,大致位于浅滩30米等深线圈闭范围内,并标定了三艘涉案船只的具体采砂区域范围。这一科学结论彻底打破了案件僵局,在后续审讯中,犯罪嫌疑人最终供述的采砂地点与鉴定意见高度吻合。在科学的“照妖镜”下,沉默不再是逃避责任的护身符。科学证据以其不容置疑的说服力,让无声的海砂道出了真相。
从“个案打击”到“类案赋能”
检察技术工作作为检察机关履职办案的重要支撑,主要承担检验鉴定、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和技术协助等专业职责,在证据固定、专门性问题研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盗采海砂不仅直接导致国家矿产资源的流失,更会对海底地形结构、海洋水动力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进而影响渔业资源、岸线稳定乃至海上航道安全。海砂溯源是追诉非法采砂行为、评估海洋矿产资源损失及生态环境损害的关键环节,但也因其鉴定难度大、证据获取难而极具挑战性。此案的成功办理,意义远不止于将一批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更为检察机关办理类似案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范式。通过系统梳理、深度提炼本案中成功运用的地质“指纹”溯源技术体系,推动与海洋科研机构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检察技术力量与专业科研资源实现深度融合。依托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调查积累的数据优势与技术装备能力,构建了一套科学严谨的海砂溯源分析方法与鉴定流程。结合历史数据比对与现场勘验分析,进一步科学评估盗采行为对海床结构与生态功能的破坏程度,精准量化海洋生态环境损害,提出系统性的生态修复方案。
我国是海洋贸易和航运大国。面对严峻复杂的海洋形势与国际形势,检察机关依法打击盗采海砂等涉海洋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矿产资源安全。如今,融合物相特征、地球化学指标、矿物组合及化石群落等多学科溯源方法,已成为检察机关打击海上非法采砂犯罪的“技术利剑”。不仅让非法源头的海砂“有迹可循”,更在证据层面提升了司法认定的精准性与权威性。这一全方位的技术支撑体系,正持续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与公益诉讼实践注入坚实的科技力量。
(作者分别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三级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